【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至關重要。利用課堂喚醒和激勵學困生的學習潛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利用賞識和贊美都可以提高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體驗中主動地學習、多創造讓學困生表現的機會、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地運用情景教學都可以增強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關鍵詞】喚醒 激勵 體驗 實踐 分層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137-01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具有思維性強、邏輯推理嚴密、內容比較抽象等特點。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會感到數學不僅枯燥而且難學。不少初中生對數學出現厭學情緒,逐漸成為學困生。《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對如何轉化數學學困生談一些見解。
一 利用課堂喚醒和激勵學困生的學習潛能
教師對學困生的尊重和接納是使他們喜歡數學的首要條件,一般學困生自尊心敏感而脆弱,渴望教師對自己以誠相待。只要教師對學困生抱有誠摯的愛,就一定能使他們發生變化。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則是轉化學困生的前提,比如在課堂上對學困生投去一個充滿信任的、親切的目光,展現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使學困生能感受到老師是在乎他的,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振,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老師要不吝贊賞,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要改變學困生的現狀,教師必須運用賞識教育,因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賞識教育的奧秘就在于時時、處處、堅信孩子行,寬容地承認差異、允許失敗。賞識學生就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喚醒他們的潛力和靈感,并持之以恒。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當這種閃光點閃爍時,也正是對他們進行引導的最好時機。因此,教師要善于使用“放大鏡”尋找學生身上的每一個哪怕十分微小的閃光點,當他們有點滴進步時,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讓他們產生成就感。
二 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體驗中主動地學習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表現欲也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之一,是個人實現和展示自身價值的內在動力。人類的表現欲催生了許多發明創造,推動著世界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因此,作為老師要保護和培養學困生的表現欲,多要給學困生創造有用武之地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在數學課教學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全方位參與問題的解決。另外,根據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地運用情景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紙張進行折疊和觀察,自己去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和規律。這樣不僅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增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學困生容易思想不集中、開小差,適當的競爭和動手操作可以讓他們融入其中,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另外,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周密性的抽象學科,正因為它的抽象性,才使學困生越來越不感興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得到相關的理論知識,這樣可以使學困生覺得數學離自己并不遙遠,從而增強自信心。
三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教數學增加學困生的親切感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困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在教學中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理。比如在講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我們不妨讓學生準備幾個長短不一的小木棒拼一拼、看一看。再如講華東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有關配套問題時,我們可以用身邊的實物給學生舉例,比如做成一張桌子需要幾個桌面、幾個桌腿,一間教室有幾個窗戶或者幾扇門等等。總之,教師只有讓學困生感觸到生活處處有數學、身邊處處有數學,知識與技能隨處都是,數學離自己并不遙遠,幫助其深入理解和感悟,才能促進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 分層設計練習和試題給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會
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要注意分層布置,比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時,可以這樣設計,A層:(1)x+5=10;(2)2x-4=8。B層:(1)-3a+24=35;(2)78-6y=12。很明顯,A層的題比較容易,是專門為學困生準備的,B層的題稍難一點,讓程度好的學生做。這樣,學困生不感到頭痛,成績好的學生也有收獲。另外,課下對學困生的輔導和強化,不能對學困生要求過高,作業量要小,要放低要求,加強輔導、逐步提高。特別在平時的測試中,也要分層測試,可以分兩層、三層甚至更多。教師要有意識地出一些較容易的題目讓學困生做,讓他們嘗到甜頭,使他們覺得好成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從而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還要引導學困生學會欣賞別人,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只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細心地引導培養學困生,他們的數學成績才能趕上去,學困生未來的道路才會一片陽光明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金洪源.學科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