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老師應該怎么樣讓學生高效地獲取知識,尤其在數學的教學方面,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呢?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高效 策略 需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146-01
一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學的主要特點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獨立思維的個體,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是最基本的關系。老師在教學中屬于組織協調者,在給學生上課過程中,老師可以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進行交流,比如“哪位同學可以說說……”“哪位同學愿意講講……”等等。老師在傾聽完學生的想法之后,可以說“你真棒,和老師的想法一樣”。雖然是簡單的一句話,老師顯然把自己的身份轉化成了與學生平等的角色,這樣很容易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此外,老師還要學會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和包容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逐漸形成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達到思想和情感的有效交流。
二 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程教學中,老師要學會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表層的基礎上,去認識數學公式、數值關系等,讓學生自己進行簡單的理解、判斷,從而掌握所學習的知識。這是個邏輯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老師去引導,用語言去表述,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很多老師,只關注學生的題做得對與錯,并不注意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說話是否完整、說話先后是否正確,這樣無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老師不僅要看學生題的對與錯,還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觀點。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我們作為傾聽者,應正確地去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語言表達以及語言組織能力。總之一句話,“多聽學生說”。這樣不斷地堅持下去,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水平,而且更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處理任何事情上都能夠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
三 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想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親自參與,在體驗中產生自己的思想;要充分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用這種形式來激發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從中找到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除了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外,還要慢慢地培養學生們發散思維的能力,也可以說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輕松學到知識,遇到新的問題,也可以變換思考方式,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在教“九九乘法口訣”的時候,我就會讓學生以數小棒的方式來體會,從而讓他們能夠理解每一句口訣的意思,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在學習除法口訣時,如:教學“用9的口訣求商”時,復習“9的乘法口訣”,我會讓學生用“9的乘法口訣”編除法算式。學生們都很熱情地編起算式來:9÷1、18÷2、27÷3……這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除法運算。除此之外,在一些教學過程中,我還會讓學生們進行一些表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特意讓一些學生扮演數字和小數點,然后讓小數點在數字之間移動,然后讓其他同學回答其中的變化。
四 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
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的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思考,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比如,二年級學習了“角的認識”,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回答“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教學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存明.小學數學教學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張春莉.小學數學互動式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余文森主編.名師高效教學設計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陳亞明編著.新課程小學數學評課的理論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5
[5]沈建國、馮金順主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