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是班級的主要管理者,創新管理理念,實現對班級的有效管理,對高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意識,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處理好學生與任課老師的關系,適當的批評,以這些方面為抓手,班主任工作方能得心應手。
【關鍵詞】獨立意識 文化氛圍 平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160-01
魏書生說:“管理是集體的骨架。”班級作為一個小集體,管理對它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是一個班級的靈魂。要管理好一個班級,班主任必須花大量心思,做大量細致的工作,才能使班級良好運轉。多年的班主任經歷,我覺得可以從這樣幾方面來進行管理。
一 培養學生獨立意識
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父母慣著,許多事都是父母包辦。剛開學第一天的下午,我到教室巡查,發現教室的地面很臟,垃圾筐里面放滿了垃圾。鑒于此,我制定了班級衛生每日檢查評分制度,每天安排值日生擦黑板、整理講臺、掃地、倒垃圾,要求從早到晚要保持干凈,每天組織班委檢查并評分,每周五進行總結,扣分最少的發衛生循環紅旗。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我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保持清潔,培養其主人翁意識。有不少家長反饋:開學沒多久,學生回家都自己打掃房間了。
二 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創建班級良好的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
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中的學生不同于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有一年開學不久,我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每個學生找兩句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班會課上一個個站起來誦讀,然后大家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兩句最適合我們班的,作為班級文化標語,張貼在教室前。每天進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誦讀文化標語。記得其中一句是:入班即靜,入座即學。學生們進了教室沒有了以往的追逐打鬧,那一年,我們班的同學在學測考試中全部通過。
三 在信任的基礎上,加強師生間的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聯絡感情和化解誤會不可缺少的手段。老師面對是天真的學生,他們喜怒溢于言表,看問題表面而又情緒化。學會跟學生溝通很重要,學生是一群大小孩,有著自己的思想,不會主動跟老師交流。我們班有一個女生開學一段時間后,性格發生了變化,以前開朗的她整天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我利用課間找她談心,開始她不想開口,我說:“你現在不要把我當作班主任,就當作你的知心朋友就行了,我會替你保密的。”她慢慢地放下對我的戒備,跟我講出了她的心事,幫她解開了心結,她慢慢又開朗了。那個女生如今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們還是知心朋友。通過這個案例,我覺得要給予學生最真誠的愛,尊重并接納學生。宋代的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以術馭人者,人亦以術而待。”教師對學生的真誠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只有當學生感到被信任時,才愿意去接納老師。事實上,許多學生在他們成長以后,常常會說是老師起初對他們無條件的接納,才讓他們產生改變自己的力量和動力。其實,教師與學生之間,就像高山與高山之間一樣,你對著對面的高山呼喚“我尊重你,我信任你——”,那么對面的回音也會是“我尊重你,我信任你——”。
四 處理好學生與任課老師的關系
班主任要注意各門學科之間的平衡。班主任是一個班的靈魂,班主任對各門學科一個小小的看法,會影響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態度。另外,不要讓學生有主副科的思想。學生對任課老師的反映,任課老師對同學的看法,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及時化解矛盾。特別要讓學生尊重每一位科任教師,這不僅是學習的問題,更是一個人修養與品德的問題。學生尊重各科教師,教師就喜歡走進這個班,學習的效果就不同凡響。作為班主任還要注意處理好班級與班級之間的關系,不能護短。我們必須要加強班與班之間的交流、合作,讓學生們共同進步。
五 批評要得當
高中生雖然從生理上來看成熟于小學生和初中生,但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有的甚至很脆弱。適當的批評會使人進步,相反則可能毀學生的終身,所以批評要因人而異。首先,批評要根據事實,不能空穴來風;其次,批評要尊重學生,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最后,批評要對事不對人。批評切忌將過去陳芝麻爛谷子的事一股腦兒拿出來說事,這次犯錯誤與以前無關,如果學生覺得自己在班主任心目中是個壞學生,會破罐子破摔,批評會適得其反。
六 充分利用主題班會
我們學校每周有一節班會,我就充分利用這節課,跟學生一起總結上周本班的進步之處,分析不良現象,共同找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有時邀請家長來參加主題班會,讓學生自己主持,這樣老師可以及時跟家長溝通,也讓學生利用這個機會與家長交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班級管理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班主任,要會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借鑒他人經驗,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厚德.基礎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