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所謂化歸,就是轉化與歸結,將待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手段與方法經過分析、聯想、類比、思維等過程,選擇恰當的方法將問題歸結到一類已經解決或較容易解決的問題,最終求得問題的解決。在數學教學中,化歸思想隨處可見,應用廣泛。
【關鍵詞】數學教學 教學方法 解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179-01
日本教育家米山國藏曾經指出:“學生們在初中、高中接受的知識,出了校門很快就忘記了,然而數學思想、精神、思維、研究、推理等方法卻終生難忘”。數學教學主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而化歸思想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著名教育家、數學家G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說道:“不斷變換你的問題,直到最后成功地找到有用的東西為止”,這實際上就是化歸思想。
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歸納化歸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 不等式與函數
一元二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也經常將它們互相轉化來解決相應的問題。
已知f(x)= (n≥2),當a∈[0,1)
時,求證:2f(x) 分析:欲證:2f(x) 即證:(1x+2x+…nxa)-n(12x+22x+…+n2xa)<0, 這樣可以構造一元二次函數如,G(T)=nT2-2(1x+2x+…nxa)T+(12x+22x+…+n2xa)。 經過整理得: G(T)=(T-1x)2+(T-2x)2+…+(T-nxa)2+n2xa-n2xa2 =(T-1x)2+(T-2x)2+…+(T-nxa)2+n2xa(1-a) ∵a∈[0,1) ∴G(T)恒大于0,那么G(T)的判別式恒小于0。 本題得到證明。 該題充分體現了將一元不等式的問題轉化到一元二次函數,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化歸思想。 二 代數與三角 若x、y、z∈R,求證: + + = × × 。 分析:直接通分化簡。但是化為三角更加簡潔。 證明:設:x=tanα,y=tanβ,z=tanγ,(α-β)+(β-γ)=-(γ-α),tan[(α-β)+(β-γ)]= -tan(γ-α),即: =-tan(γ-α)。 經化簡整理,本題得到證明。 三 高次向低次 一些高次方程、高次不等式、高次函數的問題,無法直接求解或很困難,因此我們可以將高次向低次進行化歸。 求函數y=sin4x+cos4x的周期、對稱軸。 分析:在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中,周期公式、對稱軸方程是針對一次的正(余)弦型、正切函數而言的,所以要將該高次函數向低次轉化。 解:y=sin4x+cos4x =(sin2x+cos2x)2-2 sin2xcos2x =1- ×(4sin2x cos2x) =1- sin22 x= cos4x+ 這樣我們就根據公式得到相應的周期和對稱軸方程。 四 數與形 判斷方程x+m= 實數根的情況,并求相應的m的范圍。 分析:這個問題如果從代數的角度來求解,思考的過程紛繁復雜。將其化歸為圖形進行分析,利用圖形解決該問題。 解:如圖,設y1= 其 圖像為單位圓在軸上方的部分, -y2=x+m是斜率為1的一束 平行線,結合圖像。(1)當m< -1或m> ,兩條曲線沒有交 點,即原方程沒有實數根。(2) 當m= 或-1≤m<1時,兩 條曲線只有一個交點(相切、相交),即方程只有一個實數根。(3)當1≤m< 時,曲線有兩個不同的交點,即原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數根。 數學化歸思想是沿著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疏問題熟悉化、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的方向進行的。化歸是一種思想,一種思維模式。我們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數學化歸思想的培養、滲透和應用。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