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個人利他行為研究發現目前個人利他行為發生頻率總體呈現下滑趨勢,對于利他行為的動機根據自身情況而有所不同。研究發現對于與自身利益關系不大的事情大多數同學可以進行幫助,但更多地對陌生人的幫助行為是很少見的。因此,對利他行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關鍵詞】利他行為 原因 建議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192-01
一 概念界定
利他,即幫助他人。一個利他的人即使在無利可圖或不期待任何回報的情況下,也會關心和幫助別人。這樣的行為,被我們稱為利他行為。利他行為有別于一般的助人行為,助人行為包括要求回報的行為,然而利他行為卻不期待任何回報,是無償的。
二 利他行為產生的原因
1.獲得回報,避免懲罰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之間不僅交換物質性的商品和金錢,還交換社會性的商品——愛、服務、信息和地位等。例如商人捐款能提高它的企業形象,讓順路的人坐車能獲得稱贊和友誼。這些回報都是外部的。而這些幫助行為也能提升我們的自我價值感。這種行為對自我價值感提升有積極作用,為人們做了一件好事后,為做更多的好事提供了解釋。
2.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規定了我們生活中適宜的行為和應盡的義務。社會互惠規范即對于那些曾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應當給以幫助,而不是傷害。在這個規范下,人們更容易做出利他行為,比如調查發現更多的大學生愿意承諾為曾經給予過他們嗯會的慈善機構捐款。同時,當人們不能給予回報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接受了援助而感到被貶低,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因此,受惠者往往會產生積極的利他主義行為傾向。
三 影響利他行為的因素
1.具體的情景影響
旁觀者數量: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奈和達利發現其他旁觀者的在場會大大降低人們對事件的干預。他們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單獨在場時,更加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也就是說,在更多人在場的情況下,受害者可能有更少的機會得到幫助。例如人們在乘坐電梯的時候,發現身邊有人掉了一枚硬幣。人們往往會認為其他人會主動幫忙撿起硬幣,從而導致利他行為產生的可能性降低。
社會文化因素:毫無疑問,利他行為的發生,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試想當你生活在人人逃難的戰爭年代,和生活在安逸和諧的小康社會,人們產生利他行為的可能性是截然不同的。同時這一點也更加凸顯出了價值觀的力量。我們要多多傳遞正能量,才能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
2.利他行為者的個人因素
人格特征:個性特征與人格特質有著一定的聯系。眾所周知,外向開朗的人與內向沉默的人比起來,更加容易產生與別人的共鳴。這也表明了,在有人需要幫助時,他們施加幫助的可能性就更高。人格特質影響特定人對特定情境的反應,自我監控力強的人即看上去更加外向,當他們認為助人能夠得到社會贊許的時候,就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顯得樂于助人。他人的評價不太能影響那些內向的、低自我監控的人。
性別:大量的研究發現,性別影響人們的利他行為。在非緊急情境下女性更樂于助人;在緊急情境下,男性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較大。而當朋友或者是陌生人看上去神情沮喪,顯得憔悴的時候,女性通常愿意積極進行問候,表達關心。
3.被幫助者的特點
性別:在許多研究中都表明,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女性往往被幫助的機會高于男性,這也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女性往往屬于弱者,更有理由獲得幫助。除此之外,有魅力的女性往往更加容易獲得幫助。
是否值得被幫助:一般來說,老人和孩子以及弱勢群體被幫助的機會較多。
四 如何增加利他行為
1.注重兒童教育
研究發現,少年在早期就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也具有初步移情能力。如果早期注重兒童利他主義思想的培養,不僅僅有助于幫助他們,同時更加可以促進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助于其健康成長。
2.鼓勵和培養人的移情能力
所謂移情,就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心理學家認為,利他行為的形成是以某種程度的認知能力的發展與他的情緒共鳴反應發展為前提。正確判斷和理解他人的情緒,是影響我們是否做出利他行為的重要前提。所以當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理解需要幫助人的處境時,才可以促進我們做出利他行為。此外,移情不僅僅只是利他行為的產生原因。移情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加理解他人,人們通過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有助于自己與他人相處,避免與別人的沖突。
3.建立激勵機制,強化人們的利他行為
雖然利他行為是不以任何回報為目的的,但是當利他行為得到了強化和重視,就會讓社會上更多的人給予重視和關注。不僅僅只是物質上的吸引,精神上的宣傳和嘉獎更有利于營造整個社會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
五 結束語
目前社會利他行為發生率低,不僅僅只是一個心理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他不僅與我們公眾幸福感息息相關,而且還影響到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凝聚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就更應該認真研究強化利他行為的各種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曉磊.大學生網絡利他行為研究[J].北方文學(下),2012(1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