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馬旅的兩位聯合創始人,袁岳與楊振宇,一個風風火火,牙尖嘴利,一個斯斯文文,娓娓道來。作為零點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以電視節目《頭腦風暴》主播擔當出名。當時有人問起,零點咨詢能不能以便宜的價格賣些服務給創業者時,袁岳想到,何不成立一個專門的服務機構?于是,他把楊振宇拖下了水,爾后,又陸陸續續找到了沈南鵬、范敏、俞敏洪。
Bigger than bigger
2011年9月,“飛馬旅”在上海正式成立,取意“讓創業好馬擁有騰飛的翅膀”。創立伊始,飛馬旅就是朝著創業服務的“準航空母艦”發展,下屬有飛馬基金、飛馬投資、飛馬君子會、飛馬園區、飛馬學堂、愛創業眾籌平臺以及東方企業家雜志。2014年,飛馬旅將旗下業務板塊進行整合,進行集團化運作,并從上海延伸到北京、深圳、寧波等地。
“相比其他的孵化器,早期時候,我們擔當的實體孵化器角色比較弱。”飛馬旅聯合創始人、飛馬資本執行管理合伙人楊振宇表示。在做飛馬旅之前,楊振宇曾盤活了偏安一隅的3131電子商務園。“當時,傳統的招商已經找不到新出路了,身處嘉定這樣的地理位置,很多企業都不愿意來辦公,該怎么辦?”于是,楊振宇想到了當時剛剛興起的也處于弱勢發展的電子商務,調整招商定位,再配以產業孵化,最終,3131電子商務園這個“老大難”被成功盤活,走出了驢媽媽、也買酒這樣的企業。
帶著孵化經營創辦“飛馬旅”,楊振宇覺得創業者要的不僅僅是低廉的工位,而是實實在在的創業扶持。因此,最早的飛馬旅更像是一個生態的創業幫扶空間,而并非實體孵化場地。每年飛馬旅都會對收到的入會申請進行評估,從中選出50家企業,分別歸類到處于快速發展期的20家“飛馬之星”和最具有成長潛質的30家“飛馬之駒”。入會之后,企業以2%到4%的股份兌換服務,完成投資人對接和早期融資;除了融資幫扶,早期項目還能參與到飛馬旅各種服務支持中,如飛馬學堂、飛馬連營等,服務將滲透早期企業需要的方方面面,如研究咨詢、企業公關、人力資源、法律服務等。
據楊振宇介紹,目前除了早期創業企業,在飛馬旅里存在最多的是成長型企業,占比有60%,另外還有20%的企業是“標桿性”的成熟企業。形成這樣一個2∶6∶2的構成,楊振宇認為:“早期的企業需要大量的標桿和榜樣,我們因此刻意塑造了這樣生態文化的服務圈子,盡管很多大的企業已經不需要我們的幫扶了。”
飛馬旅成立的三年多來,從6萬多家申報的初創企業中已經遴選出90家企業入駐飛馬旅,其中有27家獲得外部融資,總計金額達8.3億元,走出了像小熊尼奧、車來了、車置寶等這樣的企業。
在楊振宇看來,孵化器的核心不僅在于空間大小,“最關鍵的還是創業服務。做服務業的就是要想到顧客沒有想到的細致之處,讓從飛馬旅走出去的企業身上都帶著飛馬旅的味道”。
談及如今大量商業地產要做孵化器、要做眾創空間的舉動,楊振宇表示:“大多數的商業地產商只不過是換個姿勢死。做創業扶持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大量實實在在的服務。對于創業者而言,低廉的辦公場所僅僅是第一步而已。”創業是個圈子,需要不斷地老人帶新人,不斷地引進創業者需要的軟資源,從而在圈子內部形成良性循環。正如飛馬旅對不同階段企業2∶6∶2的分配一樣,“沒有標桿性企業,沒有快速成長性企業,這個圈子就不是完整的”。
Wider than wider
目前,飛馬旅已經在進行積極的物理擴張,將園區的申報和建設觸角伸展到全國各地。上海5i CENTER位于滬太支路,飛馬旅將一個老舊的商城進行收回改造,設置了辦公空間和商用空間,方便初創團隊“拎包入駐”;在北京的創業大街上,“南派”的飛馬旅亦有站點;在寧波、在張家口,都能看到飛馬旅的足跡。
從單一的空間功能性孵化器到多屬性集于一身的5i CENTER,飛馬旅也在順應著不同人群、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公司之需要。5i CENTER空間開闊,外立面特別邀請到了法國藝術家進行藝術再創造,通過室內的通風和采光條件進行錯層設計,增加空間的趣味感和功能性。“首先,它要夠潮,創業公司工作的地方必須要有科技感。另外,就是打破辦公的封閉感。”楊振宇說。

2015年,飛馬旅將繼續朝著四個方向發展:首先,推動WE創空間計劃,飛馬旅將在全國建造20個融合辦公空間、公共服務空間、青年創業公寓為一體的5i創新綜合體,上海滬太支路點已經成為一個樣板示范點;第二,實施“飛馬之翼”計劃,針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浪潮,飛馬旅攜手阿里百川,將在全國選拔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加入;第三,通過愛創股權眾籌平臺、創業者互動社區、科技新媒體計劃三點聯動,來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提供精準的信息支持,融資服務;第四,未來,飛馬旅還將嘗試走出國門,完成飛馬創投二期基金募集后,將在巴黎、漢堡、硅谷、洛杉磯、波士頓等創新創業城市建立城市孵化器,為海外華人創業者提供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