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袁子恒跳槽到時尚傳媒集團(下稱“時尚”)做投資總監,這是他進入投資行業的第九個年頭。啟動時間不長的時尚投資部目前總共有3名員工,主要專注于天使輪和A輪項目投資,已投資接近20個項目。采訪中,袁子恒告訴記者,時尚投資策略重點在于深挖“時尚+”外延的細分產業。
1993年誕生的時尚,從一本雜志開始,至今已擁有16本高檔期刊,包括《時尚COSMO》《時尚先生》《時尚家居》《時尚健康》《男士健康》《時尚旅游》《男人裝》等刊物。
在袁子恒看來,時尚原有期刊內容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展現出新的價值。“時尚旗下十幾本期刊都具有很高的內容質量,盡管紙媒下滑,但這些內容用新形式可以盤活。”
比如女性購物,他說,就可以考慮把線下場景搬到線上來刺激消費。線上改造主要有三點:
第一,好的APP設計,特別是UI。

第二,靠高質量的內容去引導她們消費。
第三,達人經濟,達人也可以引導她們消費。
那么在這個消費場景里,時尚有什么價值?他說:“內容與達人這兩塊全都具備了。”
“不過,”他話鋒一轉,“作為一個大的集團公司來講,要做新興業務,還是從外部開始做起會更好。”如他所說,時尚投資部門工作目前主要是:體外投資。
“具體說就是投資與我們產業鏈相關的初創型公司,時尚給資源、資金,包括投后支持,讓他們成長,希望從外部推動我們內部進行創新,這是我們投資的一個思路。”
體外投資圍繞“時尚+”
正如時尚集團董事長劉江所說,時尚投資方向整體來說將圍繞“時尚+”的概念進行,也就是將時尚元素融入到用戶的生活中。而所謂“時尚+”,最主要是加服務,以及對人的增值的服務。
時尚集團投資行業布局主要在垂直電商、O2O、移動社區等領域,投資主要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投資方式美元和人民幣均可。
袁子恒告訴記者,時尚最近剛做完的一個項目叫“每天”。“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時尚版的‘今日頭條’。”他說。在這個新媒體聚合平臺上,主頁面每天只推送一篇文章,而平臺里面有很多細分版塊:風尚、美食、旅游、家居等。“有相當一部分是時尚旗下的期刊內容。”
“投它的邏輯就是在于,信息爆炸階段,其上游需要這種信息聚合、篩選平臺。”而每天的技術人員是一批從新浪、雅虎、微軟、金山互聯網公司出來創業的“牛人”,為其背后的算法以及精準個性化內容分發的實現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袁子恒期望每天能成為一個高頻應用APP。他說,每天這個項目若是三年前做肯定不行,“因為當時沒有這塊市場。但今天隨著中產階級衣食住行的消費升級,這個市場的前提已經具備”。
他說,可以將生活方式、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看作是時尚投資的幾個關鍵字。
“再比如說喝咖啡這件事。十年前,人們一般選擇到星巴克喝;兩年前可能去漫咖啡;而現在很多人喝咖啡,會找一些更小眾的咖啡館。”據他所說,特色咖啡館正越來越多出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街頭巷尾。
在這個領域,他們投了一家專注于生活方式O2O的APP——“小日子”,袁子恒將其定位為“發現美好小店的服務平臺”。“我家門口就有個小咖啡館,之前路過沒去過,直到有一天看小日子,竟發現這個小咖啡館在頁面上,推薦圖片拍得很唯美。我就進去感受一下,才發現很不錯。”目前小日子已經增加了花店、餐廳、酒吧、酒店等品類。
“那么它解決什么問題?就是更加細分、精準。它滿足了大眾點評之類滿足不了、覆蓋不到的客戶需求。”小日子已獲得來自時尚的100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
RoseOnly是時尚天使輪投資的高端鮮花品牌,2014年5月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是IDG資本、AccelPartners,估值約1億美元。
RoseOnly專注于主題鮮花與情侶禮品定制業務,袁子恒說,平均每一枝花會賣到1000元左右。而這家店還有個“離奇”的主題規則:一生只送一人。男士們買玫瑰需要注冊身份證,“可以多次買,但一輩子只能送一個女孩”。
RoseOnly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銷售形式,已開設10家線下店,目前除銷售鮮花之外,已開始售賣珠寶、巧克力等以擴大市場品類。
“每家新店開張,時尚都會幫著請明星到店做宣傳,這個策略市場反響很不錯。”袁子恒告訴記者。
此外,時尚投資的站酷(ZCOOL)是一家綜合設計平臺,是國內最具人氣的綜合設計平臺,覆蓋了中國絕大多數的職業設計師、插畫師、攝影師等,在設計創意群體中具有極高的影響力與號召力;還有科技媒體“動點科技”,專注于運動健身服務的O2O平臺“開練”,近景文件快速傳輸的手機工具“快牙”,基于云服務的可穿戴式設備品牌“時云科技”,新興短視頻平臺“Catch”,等等。
這些投資均是圍繞時尚的戰略投資而做,“就是投資跟公司業務有關聯性的創業公司,不過這個關聯性我們把它延伸到比較廣的范疇。”袁子恒說,這為的是在外部創新公司和產品與公司內部之間形成良好的對接、互動和促進。
談到未來投資思路時,他說手機將成為內容最好的載體:“怎樣圍繞手機、圍繞移動互聯網做轉型和投資,也是我們每天都在考慮的問題。”
興趣驅動,從PE到VC
袁子恒坦言自己不是那種激進型的投資人。一方面,這緣于時尚集團化、戰略性的投資思路與一般機構VC的打法不同,“因為我們還擔負著集團創新、轉型的責任。”另一方面,他說跟自己身為摩羯座比較理性有關。
袁子恒最早入行是在一個投行做“幫助創業公司融資的工作”,后來做PE,做一些成熟公司的后期投資。事實上,他大學專業是與金融全不相干的工科,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是到通訊公司安捷倫做市場方面的工作。
200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綠橋資本招聘分析師,工作重點就是幫一些初創公司去做融資。兩年時間,讓袁子恒積累了不少投行的工作經驗和知識。
為了彌補自己在實業運作經驗上的不足,以近距離地觀察上市公司的資本運營,后來,他跳槽到一家在紐交所主板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盡管處于管制較嚴的廣電系統,但作為數字電視行業排名第一的公司,仍然讓身處其中的袁子恒感受到了一個行業產業鏈上所發生的種種變化。“而你順著這條產業鏈去做投資時,主線特別清晰,比如,如何去投一些關鍵性的節點,戰略投資怎么跟公司各個業務部門配合。”
但是3年過后,隨著數字電視行業市場的下滑,投資變成了“不重要的事”,而希望在投資領域走得更長遠的袁子恒則考慮:第一,自己具備做投資所需的商業敏感性,但包括財務、法律等相關知識還需要再加強;第二,想看PE內部究竟如何運作。
隨后他進入建銀國際做PE。2011年,建銀國際當時投資的項目基本都屬于TMT行業。“作為一家背靠建設銀行的大投行,建銀國際參與的諸多境內外項目的復雜程度都非常鍛煉人。”雖然他親自挖掘了諸如91無線等知名項目的投資機會,但礙于建銀國際的基金風格,一些早期的項目卻沒法投。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要投什么樣的公司。”在袁子恒看來,自己靠志趣驅動而發生的一系列工作變化恰巧伴隨著整個資本行業熱點的變化。
事實上,投資風向這些年也是一個從前端到后端,又從后端到前端的擺動過程。2006?2007年時,市場有一種VC的PE化傾向,當時優質早期項目少,VC大都在投后期和傳統產業。而2011?2014年,早期公司大量冒了出來,從2013年開始出現PE的VC化趨勢。面對投資市場熱潮與方向的轉換,袁子恒覺得自己“該和年輕人站在一起,在新行業、新方向里尋找機會”。
2014年,他加入時尚這個老牌媒體平臺,選擇了和年輕人站在一起來改變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