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古代寫作流離,最早見于西漢桓寬的《監鐵論》。又稱璧琉璃,見于東漢班固著《漢書·地理志》,琉璃是璧璃的簡稱,后來加上“王”旁,成為“琉璃”。我國古代自己制造琉璃的記載,《穆天子傳》中所說的天子登采石之山,取采石,使民鑄以成器的故事。東漢王充在其書中也有道人消煉五彩石作五色之玉的記載。
關于中國琉璃的起源,自近代以來就有“西來說”和“自創說”之爭。我國古琉璃究竟是“舶來品”還是“中國制造”, 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南、廣西、陜西、廣東、山東等地從西周到西漢的古代墓葬中,多次出土圓珠、管珠、琉璃璧、琉璃劍飾等大量琉璃文物,尤其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戰國西漢時的琉璃文物標本上面有中國民族裝飾特點的紋飾及圖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通過大量出土的琉璃文物,經中外專家和現代光譜實驗鑒定,得出的共同結論是,大都是我國自己生產的,在三千年前我國就已有琉璃的生產。我國的“鉛鋇玻璃”(琉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屬于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這一事實表明我國的古琉璃(玻璃)是我國先人們利用一種特有的原料獨立制造出來的。我國古玻璃(琉璃)技術萌芽于西周,到戰國時期已生產出真正的玻璃。
歷經兩千余年,至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清代玻璃器宮廷制造與民間制造兩大系列,宮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最高工藝水平,是造辦處玻璃廠按照皇帝的瑜旨為皇家制作的各種玻璃器皿,造辦處是內務府下屬機構之一,成立與康熙年間,專門負責制造和存儲宮廷需要的各種器物的機構。在康熙三十五年奉旨設立玻璃廠,專門為皇室成員制作御用玻璃,雍正年間新窯址建立在圓明園,有德國人紀里安主持清宮琉璃廠的建造,清宮玻璃廠建廠之初有外國傳教士、山東博山的工匠和廣東的工匠,各種單色玻璃是雍正朝制作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品種,至乾隆時期因為政局的穩定及乾隆皇帝對文化藝術的雅愛,推崇,使乾隆玻璃廠的發展生產達到了鼎盛時代。
單色玻璃是乾隆朝玻璃器制作數量最多的品種,見于記載的玻璃顏色有三十多種,主要有白色,天藍,寶藍,孔雀藍,雞油黃,雄黃,橘黃,嬌黃,豆綠,粉紅,大紅,紫紅,茶色,葡萄紫等。單色玻璃器大部分光素無紋,但其顏色嬌艷純正,呈現寶石般的色彩,雞油黃玻璃既為其中翹楚,因黃色皆為宮廷獨享所以流入民間極少,至嘉慶,宣統朝的百余年間玻璃制作工藝進入了衰退期,工藝水平逐步下降以至很多獨有的配方及技術流失失傳,清朝末年圓明園燒毀,因為當時的琉璃制造工人多為博山人,所以把制造琉璃的工藝技術帶回博山繼續為宮廷制造所用的琉璃用品及擺件毛坯。
1982年在博山大街博山第一百貨大樓基建工地發現的元末明初琉璃爐作坊遺址,據考古專家證實,為國內已發現的最早的古琉璃窯爐遺址。所以博山琉璃的起源,至少推至元代,到了元末明初博山的琉璃業已具備相當規模,博山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琉璃的發源地之一。

為何琉璃產業這么早就在博山出現?博山當地的礦產為其提供了必要條件。博山,因境內群山廣博而得名。境內山嶺起伏,層巒疊嶂,地質條件的復雜性,造就了博山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根據《博山區志》記載:博山有瑩石礦2處、重晶石礦9處、長石石英礦3處、鐵礦20處、銅礦2處、鉛礦2處。紫石即瑩石。另據古書記載,馬牙石產于博山兩平和淄川昆侖,凌子石產于博山甘白峪、奎星樓等處。古法琉璃的各種原料,博山基本都能自給自足。
元代存在不足百年,在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的古代社會,一個行業發展到如此規模,絕非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的。專家據此推斷,1982年發現于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遺址,不會是博山琉璃的發端,博山琉璃的出現時間,應該推至更早的古代。到了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由民間藝人徐應元發起建立博山“爐神廟”,該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這也是博山琉璃發展的一個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