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可謂“火里來、水里去”。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法琉璃的精品制作,相當費時,有的光制作過程就要十幾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當中各個環節的把握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70%。更關鍵地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不像金銀制品,也就是說一旦出現一點點問題,十數天、幾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諸東流。
在博山的琉璃史上有一種名貴琉璃,流傳幾百年至今不衰,那就是雞油黃。博山“雞油黃”在明初興起,盛產于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玻璃廠請博山工匠生產過這種琉璃色料,為宮廷專用貢品,稱為“御黃”,又稱“黃玉”。中國古代以黃為至尊之色,故明清兩代“雞油黃”制品只供皇家使用。博山名貴琉璃料器“雞油黃”,色呈正黃色,光澤晶瑩,溫潤凝重,拋光后,似被酥油浸透,艷艷欲滴。因其色澤和油潤度都酷似母雞腹中雞油,博山人便給它取了一個形象貼切的名字——雞油黃。
“雞油黃”工藝曾一度失傳,1971年博山美術琉璃廠恢復生產,經研制小組反復試驗偶得數件雞油黃料瓶坯,因為當時的技術及環境條件限制,所制作而成的雞油黃產品均為配方及窯爐變化偶然所得,至1997年博山美術琉璃廠因為大環境問題倒閉,所有關于雞油黃琉璃的技術資料流失殆盡,企業倒閉后原博山美術琉璃廠離休工人孫即敏及其弟弟原博山美術琉璃研究所所長孫即杰歷時十幾年的反復實驗,耗費巨大的精力資金,終于在2009年研發成功。雞油黃傳人孫云毅為了更好的繼承傳統所獨有的琉璃色彩藝術,不僅采用了電坩堝爐進行生產,并且進行了科學的原料配比的精確計量,而且在器型方面大膽的繼承和創新。
“雞油黃”色料多用于制成造型古樸端莊的瓶、壺、罐、盒、盤等器皿,刻以浮雕花紋,含蓄蘊藉,格調高雅。由于配料昂貴,制作工藝復雜,成品極為難得,加之工藝師精心設計、雕刻,所以雞油黃制品是收藏家首選藏品之一。最近在博山舉辦的一場鑒寶活動中,博山民國雞油黃琉璃成了琉璃收藏的新寵,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博山琉璃專家張維用認為,民國時期的琉璃中黃金、白金等貴重金屬的含量較高,雕工精細頗受藏家的喜愛,價格是歷代雞油黃琉璃中比較高的。
“雞油黃”的制作配方非常復雜,須精心調配,特別在燒制過程中更為講究,品質上乘的雞油黃作品極少,匠人中有“十缸九不成”之說。因此,此種料器更顯得珍貴。
博山名貴琉璃料器“雞油黃”的生產制作過程為:

1.配料:根據博山雞油黃的配料秘方,靜心選擇成色好、純度高、產地地道的琉璃原料備用;
2.融化:將精選原料以1400℃以上高溫進行熔制;
3.成型:通過傳統八卦爐,用吹、捻、滾、壓等方式,制作雞油黃料器或制作供雕刻的雞油黃坯料;
4.雕刻:一是在料器的表面用浮雕的刻法,增加表面立體效果;二是用其雕刻手法在“雞油黃”坯上進行淺浮雕刻,然后用一種秘制的顏料,根據雕刻內容進行潤色,潤色后的花、鳥、魚、蟲均栩栩如生,再加上“雞油黃”本身的顏色和潤度,更彰顯出了它的雍容華貴,天作之合。
博山名貴琉璃料器“雞油黃”多用以制作造型古樸端莊的瓶、壺、罐、盒、盤等器皿,刻以浮雕花紋,含蓄蘊藉,華麗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