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又稱內畫鼻煙壺,是中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與高度透明玻璃的煉制、掏膛技術的成功是分不開的。內畫的畫法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鼻煙傳入我國后,在明清兩代的上層社會里十分盛行,鼻煙壺的生產也隨之發展起來。到了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間,鼻煙壺生產盛極一時,工藝精巧,品種繁多。匠人們紛紛在鼻煙壺的裝飾上,爭巧比美,苦心經營。到了清咸豐年間,北京藝人首創鼻煙壺的內畫技術。從此,鼻煙壺的制作,進入了被西方稱之為“內畫壺時代”。
內畫藝術京派代表人物有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現代是劉守本。清末民初,內畫技藝傳入山東博山,當時代表人物是畢榮九。現代有李克昌、王孝誠、張廣慶,被稱為魯派。20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由北京下放到河北衡水的王習三,廣收弟子傳授內畫技藝,成為內畫新軍,是為冀派。也是在20世紀70年代,具有國畫藝術基礎的吳松齡攻克瓶內畫藝術難關,自成一格,在廣東汕頭開創了粵派內畫。
內畫是一種具有獨特技法的工藝美術。它是把竹簽一頭削尖弄彎,制成鉤形的細竹筆,蘸上顏料,由瓶口伸入壺內,在一方寸大小的壺壁上作畫。繪畫時,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作畫者必須成竹在胸,技巧嫻熟,因此,內畫一經出現,便轟動了社會。光緒年間,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帶回內畫技術,博山民間藝人畢榮久、薛向都、孫坦普精心研究,不僅很快掌握了內畫技術,而且逐漸形成了內畫藝壇上的山東畫派,與北京畫派同享盛譽。畢榮久的鼻煙壺,由于制作獨特,畫工精致、妙趣橫生,受到了清朝慈禧太后的賞識,被列為宮廷用品之一。這三位老藝人的子女畢懷遠、薛京萬等繼承父業,頗得真傳,只因后來時局動亂,鼻煙業衰落,鼻煙壺銷路甚微,內畫技藝也瀕臨絕境。
新中國成立后,內畫藝術重獲新生。老藝人青春煥發,新秀也迭起輩出,經他們苦心鉆研,相繼完成了內畫工藝史上的兩項重大技術革新:1958年老藝人薛京萬將內畫顏色由水色改為瓷色,經加熱固定,解決了內畫遇水褪色的問題;同時,他又將一直沿用的竹筆改為羊毫筆,但是羊毫筆起落無彈性,畫不出理想的線條來,1961年青年藝人王孝誠制成狼毫筆,用狼毫勾勒、羊毫敷彩,從而將內畫推向一個新階段。他們繪制的山水花卉、珍禽異獸、古今人物和樓閣亭臺,無不畫工精致、栩栩如生。

在一個小瓶子里畫萬千世界,一個人的腦袋有時就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是反向作畫,筆底所繪人物,頭臉不過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態生動。其難度可想而知。在博山,記著見到了王孝誠的弟子李慧同先生,他說,要想學好內畫,首先要能靜得下心坐得下去,作畫時必須屏住一口氣,不能有任何的分神,手略微一抖就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在不足三方寸的小壺上精雕出山水、人物、花卉,可謂方寸世界,毫厘之間,繪就大千乾坤,這就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內畫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