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去非洲建學校?”
“自家人都沒照顧好,還有那精力去照顧別人!”
在近30所北京打工子弟學校關停的當口,“希望工程走進非洲”項目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公眾對援助非洲學校這一行為表示不能理解。8月17日,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在官方網站上解釋道:“中國青基會有責任接受捐贈人的托付,把希望工程的資助服務帶入非洲。”
同樣走出國門在非洲做項目的中國扶貧基金會認為,基金會的國際化將是必然趨勢。
中國基金會邁向非洲
在蘇丹,婦幼保健狀況不容樂觀,其孕產婦死亡率是中國的近25倍。根據扶貧基金會的調研結果顯示,蘇丹是孕產婦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嬰兒的死亡率高達千分之八十一。
2011年6月,中國扶貧基金會援建的蘇中阿布歐舍醫(yī)院竣工。醫(yī)院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以婦幼保健為主,兼顧內科、外科、兒科、血庫等科室。扶貧基金會還與蘇丹NGO合作伙伴及醫(yī)院所在州衛(wèi)生廳簽訂三方協(xié)議,規(guī)范醫(yī)院的管理。
對于扶貧基金會來說,這是“善行非洲”的一小步。在援建蘇丹婦幼保健系統(tǒng)示范項目中,他們的目標是援建8所這樣的醫(yī)院。
去過蘇丹考察的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王行最說:“蘇丹屬于世界上最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你到哪兒看到的都是貧困!教育、醫(yī)療、農業(yè)都需要全方位改善。”
在教育領域率先進入非洲的,是青基會“希望工程走進非洲”項目。今年3月8日,“希望工程走進非洲”正式在坦桑尼亞啟動,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與坦桑尼亞教育部在總統(tǒng)府簽署《希望工程捐助協(xié)議》。4月底,位于坦桑尼亞加莫約縣的摩唆噶小學已經開工建設,并可在年內交付使用。5月21日,第二批希望小學已經進入納米比亞。6月13日,第三批希望小學同時在肯尼亞、布隆迪、盧旺達等3國同時啟動。
青基會秘書長涂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希望工程資助服務的中心仍在國內,在此基礎上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為非洲一些需要改善基礎教育的國家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轉型悄然而來
轉型的深層原因,蘊藏于中國社會的現實當中。
扶貧基金會在實地考察中發(fā)現,中資海外企業(yè)在非洲做了不少公益項目,然而由于缺乏專門人才和專業(yè)經驗,項目往往難以惠及普通百姓,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扶貧基金會首選國際項目地點原本為朝鮮,但考察后發(fā)現朝鮮缺乏愿意出資做社會責任的中資企業(yè),項目的資金來源不能得到保證。據了解,國內另一大型基金會國際項目首選地點本是越南,但基于同樣原因另擇項目點。
在朋友介紹下,扶貧基金會將國際化發(fā)展思路的基本想法透露給中石油集團董事局成員,二者一拍即合。第一所援建蘇中阿布歐舍友誼醫(yī)院便由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捐資60萬美元興建。
NGO競爭非洲
“戰(zhàn)亂、饑餓、疾病和在絕望中等待,這幾乎就是難民營的全部生活。”蘇丹的難民營給扶貧基金會的國際部官員徐凡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在蘇丹本土注冊的NGO達3000家左右,國際NGO146家。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的姜恒昆博士分析道:“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沖突與戰(zhàn)亂且地區(qū)發(fā)展極不平等的國家,眾多非政府組織的存在是利益訴求多元化的現實反映。此外由于全國大會黨長期執(zhí)政,各反對派轉而尋求以非政府組織的形式進行活動,試圖通過非政府組織發(fā)揮影響力。”
在蘇注冊的3000家NGO中,沒有一家是中國NGO,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為第一家在蘇丹開展服務的中國NGO,考慮到項目執(zhí)行成本,并沒有在蘇丹注冊機構。
你準備好了嗎?
向國際化發(fā)展,用扶貧基金會副會長何道峰的話來講,就是資助對象、資助人以及資助理念等方面都需要放到國際這個舞臺上去看。
從2005年開始,扶貧基金會開始了國際化的嘗試。向印尼海嘯災區(qū)捐贈藥品,給巴基斯坦地震災區(qū)捐贈物資,救助幾內亞比紹貧困母嬰等,以上均限于人道主義救援范疇。
“善行非洲”是扶貧基金會真正開展國際化項目的開始,其中挫折不斷。
扶貧基金會原本6個月能完成的醫(yī)院建設,最后花了11個月的時間。究其原因,扶貧基金會國際部項目官員認為是操作國際公益項目的經驗不足。
其次,國內相關政策空白也讓他們走了不少彎路。
6月2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善行非洲”行動發(fā)布會,為阿布歐舍醫(yī)院竣工舉行揭牌儀式。同時發(fā)布的,還有對全社會招募赴蘇志愿婦產科醫(yī)生,但應者寥寥。
不僅如此,國內對中國NGO走出去的質疑,也對他們造成了壓力。用何道峰的話來說,理想在世俗的泥濘中前進。
青基會在遭遇輿論問責風暴之后,正在進行反思總結。其品牌傳播部門人員透露,“國際化”這個概念尚不清晰,他們將進一步思考國際化戰(zhàn)略。
“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依存程度之高前所未有,世界沒有繁榮和安全的孤島,我們需要重新界定中國的國家利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張海濱教授說道。
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不僅中國本土NGO在走出國門,中國企業(yè)家也在國外成立了國際型基金會。2009年2月20日,第一個中國大陸企業(yè)家出資成立的公益性基金會世界未來基金會獲得新加坡政府批準成立。其官網介紹說:“世界未來基金會為非公募型基金會,不向公眾募集資金,定向邀請有公益心、有影響力的華人企業(yè)家及專業(yè)人士凝聚力量、共襄盛舉。”
“這又更先進一步了!”張海濱評價道。
世界未來基金會的箴言是:“胸懷世界,制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