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媒體人,我從業很久,從1987年到現在已經28年了,做過很多報道。但今年,我做了一件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那就是公益籌款。
選擇合適的籌款節點
抗戰期間,日本對中國使用了“細菌戰”,戰爭結束后,一群爛腳老人存活了下來,我們籌款為他們治療。在此之前,有媒體在關注這件事,但只是告訴大家有這樣的苦難和事情,讓大家來關注,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以前,媒體先掌握信息,再傳達給公眾。但現在,公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傳播過程中,所以他們可能不再關注媒體,甚至對媒體傳播的信息不感興趣。
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把籌款的這件事做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這件事具有公共性,是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其次,我們選了一個好的時間節點,很多事情可能到了某個點上就能做成,不到點上就不行。另外,平臺和方法也很重要。
一直以來,“細菌戰”被美國和日本聯合掩蓋,直接到1998年細菌戰才開始受到關注。當年,日本和平人士到中國進行調查,日軍使用細菌戰這件事才引起中國關注。細菌戰“爛腳病”開始走進人家的視野,很多媒體也持續關注,但我們覺得還是沒有到合適的籌款節點。
現在,我們覺得時機到了。一方面,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另一方面,當媒體報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有了專家的關注。這次,上海王正國創傷醫學發展基金會的醫生、解放軍301醫院生命科學院的專家,還有上海的醫生,他們用中國目前最好的創傷治療法,能夠把老人的腳治好。
這是非常好的時間節點,而媒體需要做的就是讓這件事持續地保持熱度,持續地發酵,吸引讀者,或者是受眾的重視。同時,媒體和籌款活動之間也能產生非常好的良性互動。一開始,我們以周為節點,連續發布了兩篇深度調查報告,告訴公眾發生了什么,然后再發起捐助。我們起初是想在自己的平臺上做,后來考慮到騰訊樂捐的影響力,就和他們進行了合作,在樂捐發起了這個籌款。
從未感受如此大的力量
我們的目標是100萬,目前已經籌到超過94萬元。作為記者,我以前從來沒有感受到這么大的互動和力量,這些捐助人都在網絡后面,在屏幕后面,我們看不到他們,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他們。
我也把稿子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讓它保持熱度。
這個治愈70年戰爭創傷的籌款活動,通過不斷地轉發,成為了社交媒體的話題。捐到14萬時,就已經能夠幫助近20位老人,當時我就想,30萬就差不多了。但王選(“細菌戰爛腳病診治”發起人)說不行,一定要捐到100萬,讓老人有一雙干干凈凈的腳離開人世。經過轉發、推送,籌款額漲得非常快,60萬、61萬、62萬,以一個小時一萬的速度向上增長。
通過這樣的行動,我們把我們的報道,把我們掌握的更重要的信息讓更多人知道,而且讓更多人參與到籌款中來,把錢拿給醫生以救助更多的老人。
這個活動是我前所未有的體會,值得思考的是,作為媒體該怎么掌握傳播的規律,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更好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