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股權捐贈”、“慈善信托”、“公益創投”等此前從未進入領導人話語體系的公益產業前沿概念。
11月3日,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在紐約舉行的“全球社會創新大會”上發布了《2014社會影響力投資在中國》的研究報告。
11月8日,北京論壇開辟“社會投資與影響力測評”專場。
很難說這是上層建筑指引下的民間跟進,還是社會創新的量級積累觸動了高層,可以確定的是,在2014年的歲末,關于社會投資的話題熱度達到一個新的峰值。展望2015,這波發生在業界會議中的熱潮有可能會演變為產業層面的、大數量級的資本運動。
社會企業是什么
但是,這事兒目前看起來有個障礙——概念不清。社會投資的載體是社會企業,當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伙熱火朝天地討論社會企業,都說這事情好,末了一合計,可能發覺大家聊的社會企業根本不是一回事。其核心問題是:社會企業,其本質是企業還是NGO?
深圳民政局副局長侯伊莎在走上北京論壇的講臺時頗為困惑:“這個社會企業是社會組織的延伸還是企業的延伸?很多發言者都說,它首先是企業,但是,我個人一直理解為社會企業首先是社會組織,其次才是引入了企業運作的體制機制和它的一些工具手段。”
而國內公認最好的兩家社會企業——殘友集團與富平家政,其操盤手劉海軍與陳祖培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完全一致:“當然是企業!”這兩位哥們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公益圈中人,“我們平時不愛說慈善,我們是搞企業的。”
北京論壇“社會投資與影響力測評”專場的組織者、北大教授袁瑞軍則認為,社會企業既不屬于第二部門,也不屬于第三部門,而屬于一個獨立的“第四部門”。
這實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論及社會企業,政界認為是NGO,業界認為是企業,而學界認為這是一個新品種。
這并非無意義的學術概念之爭,概念不清,就沒法統計中國究竟有多少社會企業。殘友創始人鄭衛寧說,按歐美的標準,中國的社企少得可憐;但按北大教授袁瑞軍的說法,中國的社企有好幾十萬家,事業單位都應該算社企。
比賺錢更重要
社會公眾與資本市場對社企的評價也會出現混亂,外人無法判斷一家優秀的社企應優先確保財務健康,還是優先考慮社會影響。
殘友與富平選擇優先確保財務健康。殘友基金會秘書長劉海軍甚至要求殘友旗下的所有部門,包括管后勤的行政部門與財務部門,都要想辦法創收。
但他們依然被公認為中國最好的社會企業。
事實上,殘友集團遭遇過財務健康與公益理念發生沖突的時刻。2006年,殘友集團一名漸凍人工程師因病喪失了工作能力,鄭衛寧隨即建議在殘友設立退養制度,讓失去工作能力的員工在退養后繼續領取工資,直至生命結束。
社會企業與一般商業企業不同之處在于,他們雖然強調賺錢很重要,但他們永遠有著比賺錢更重要的目標。
富平亦是如此。富平家政總經理陳祖培在2個多小時的訪談中,超過七成的時間在談公益。我問他,你既然認為富平本質上是一個企業,為什么花那么多時間談公益?陳祖培的回答非常經典:“因為我的日子過得不錯啊!”
NGO怎么辦
堅持在養活自己的前提下再做公益,這大概是社會企業與NGO最大的不同。
如果把殘友與富平比作一輛汽車,那這輛汽車的底盤是商業企業,而公益理念則是發動機。他們堅持用企業的方式存活,用公益理念去制造影響力。他們都擁有對賺大錢基本不感興趣的領軍人,所以在社會企業有機會獲得高額利潤時,并未發生方向的偏移。在殘友,這個人是鄭衛寧,對于他來說,證明殘疾人的社會價值要比賺錢重要得多。在富平,茅于軾、湯敏、沈東曙等人牢牢把控著社企的方向。
那么,問題來了:日漸成型的社企集群會給中國公益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樂平基金會秘書長沈東曙說,從“分散創新期”走向“市場構建期”。這是我所了解到的,對國內公益形勢最精要的論述。
言下之意,大批量公益小團隊分散試錯的時期即將過去,是時候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進而產生行業大牛,更高效地使用社會資源。
巧的是,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近期有類似的言論,在2014年9月的深圳慈展會上,他罕見地批判了草根NGO,并給出12句的評語:“開會自娛自樂,或者隔靴搔癢;培訓當成盛宴,吃住有人埋單;眼里沒有市場,端著金碗要飯;自持道德優越,低效也很心安;領導總有理想,員工跟著喝湯;與其茍延殘喘,不如趁早關張。”
影響力測評
時勢不同了。是的,就在短短的幾年間。
可以想見,未來一年間,相關政策的出臺將為資本大規模進入公益市場掃清障礙。這對國內的泛公益組織而言,既是巨大機遇,也是生存挑戰。資本是帶著意志來的,這種意志,未必會與NGO的公益理念相悖,卻必然擠占效率不高者的生存空間。
盡管企業界認為社會企業與NGO不是一碼事,但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下,特別是在地方政府的期望中,未來大批的社會企業最有可能從NGO,尤其是從民非中轉型而來,直接參與到這場即將到來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也許有人會問:社會企業試圖解決的是復雜的社會問題,其效果很難評估,如何進行橫向競爭?放心,已經有人在折騰這個事了。北大教授袁瑞軍與她的團隊正在全力攻關,她說,最快于2015年年初,北大將提出社會投資影響力測評標準1.0版本。
我擔心的是,中國公益界準備好接受資本的洗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