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緩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解決大學生人才資源閑置與農村基層組織人才缺乏的矛盾,全國多省市陸續推行“大學生村官計劃”。這一計劃的實施無疑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大學生村官的流失這一嚴重的問題。本文主要以大學生村官作為研究對象,從目前大學生村官流失的現狀出發,分析大學生村官流失的主客觀原因,并根據原因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村官 流失 農村
當今中國社會快速發展,伴隨的是對人才的需求。然而受大學擴招的影響,就業市場呈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形勢日益嚴峻。為此,國家極力解決就業問題并出臺了相關政策,“大學生村官”就是政策之一。這一政策的出臺既有利于解決就業問題,又有利于建設農村,因此大學生村官就成了很多大學畢業生重要的就業選擇。近年來,國家在三農問題上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農村的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落后的農村仍然普遍存在。大學生村官流失的嚴重性,使我們思考大學生村官是否因為農村的艱苦而離開,他們來到農村真正的動機是什么,他們是否能適應農村的壞境和工作,從大學生村官流失的現狀中發現政策的不足之處。
一、大學生村官流失的現狀
就促進新農村發展來看,大學生村官計劃應該是成功的。然而這場看似雙贏的計劃,由于相關政策的不完善、工資待遇低、以及大學生自身面臨的各種困境,使得大學生工作滿意度降低,難以留在農村,扎根基層。結合實際,大學生村官流失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流失現象嚴重。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一部分人對自己到農村服務感到臉上無光。農村環境較為艱苦,缺乏相應的工作條件,不但無法體現出自身價值,更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其次,東西部差異明顯。東部農村地區環境相對優越,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和福利也明顯高于西部,雖然也存在流失的現象,但更多地是集中在西部較落后的地區,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再次,流失形式多樣化。一種是錄取之后不去報到就職的,某些省份在選聘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的過程中,各個環節都進行的很順利,而等到就職報到和崗前培訓的時候就發現很多人放棄這份工作。還有一種是中途解約的。政策規定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時間一般是3年,使得大學生村官只是一個過渡性的職業,任期結束后大學生村官就只有選擇新的崗位。再有一種是由任職地向家鄉發展的。很多的大學生都希望能留在自己的家鄉,既可以照顧父母,又可以擁有歸屬感。因此,一部分大學生村官往往回到家鄉尋求發展。
二、大學生村官流失的原因
(一)主觀方面
首先,面對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大學生在擇業時,有些大學只是把村官當作“跳板”,其目的是為了享受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如公務員考試中的加分政策。他們自始至終認為自己在農村中呆不長久,沒有考慮服務農村,因此在工作中得過且過,一旦服務期滿后就會離開農村。其次,心理素質低,抗壓能力弱。現在的大學生大都從小生活在家長的庇護之下,習慣了優越的家庭和學校環境,在面對農村的環境時,有想要逃離的想法。再次,自身能力不足,難以開展工作。大學生村官剛剛走出校園,從校園到社會掌握的社會資源很少,能力有限。在學校學習的書本知識很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很難開展工作。
(二)客觀方面
首先,經濟待遇低。大學生村官就平均工資而言,扣除五險之后,剩下每月領取的實際工資不到1100元,僅能維持個人的基本生活,已幾乎沒有結余,甚至不少村官還需要向家中求援。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村官難免會選擇離開。其次,農村基層工作環境復雜。由于存在少數民族聚居及文化水平較為落后的地方,大學生村官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會因語言和文化水平差異遇到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進行,也影響了其工作的熱情。再次,服務期滿后前途迷茫。大學生村官們發現,在公務員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即使有加分政策,也很難進入編制內,留給自己的只有自謀出路這一條道路才是“最可靠的出路”。
三、應對大學生村官流失的對策
尋找應對大學生村官流失問題的對策,應從個人、政府及社會三個方面考慮。
(一)個人方面
首先,大學生村官首先就應端正自身入職的動機,在報考之前應了解農村的基本情況,認清自己到農村來不是為了享受,而是鍛煉自身能力、服務基層的,要從內心對村官的工作喜愛。既然選擇這條村官之路,就應該樹立信心,認真的走下去,如果沒有這一動機和意識,很難在崗位上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在入職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帶著服務意識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提高自身能力,勇于面對困難。基層農村環境相對艱苦,工作復雜,這就需要大學生村官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在面對任何環境和任何挫折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積極平和的心態應對各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在入職后,學習相關政策和三農專業知識,積極向基層村干部學習工作技能,與農民群眾溝通和學習,了解他們所需。
(二)政府方面
首先,要完善大學生村官的選聘,就職地向戶籍地靠攏。在選聘中可選擇戶籍所在地大學生,或者在工作安排時向戶籍地靠攏,因為大學生對其戶籍所在地基本情況比較了解,這樣既利于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順利進行,又有利于留住人才,減少因照顧父母或是回家鄉成家立業而造成的人才流失。其次,提高待遇,解決村官發展顧慮。在經濟待遇上,應在現有補貼政策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村官待遇,至少應高于當地人均工資水平。然后,改善農村基層環境,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政府應加大對村官政策的宣傳力度,鼓勵基層干部關心大學生村官的生活和工作,這樣既提升基層干部對村官政策的理解,又加強農民群眾對大學生村官的了解。再次,加強培訓力度,提高工作能力。就培訓內容而言,應包括基層工作的內容、基層狀況、專業學習、實踐技能等,使得大學生村官任識到以后的工作的性質,以便更好的開展工作。最后,加強大學生村官的幫扶力度,服務期滿后不再迷茫。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幫扶力度:對任期滿且表現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可直接納入編制內,進入村委會或村支委,成為基層干部;鼓勵他們自主擇業,有效引導大學生村官在期滿后繼續在與農村和農業服務相關的領域工作。
(三)社會方面
首先,減輕家庭壓力。家庭因素也是影響大學生村官流失的原因之一,來自家庭的壓力,使得他們不得不重新選擇職業。為此,家庭不應該給子女造成過大壓力,不應該僅僅以金錢來衡量子女的成就,也不能僅僅以金錢作為衡量教育投入與回報的標準。相反,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子女的正確選擇,給予子女更多的包容和支持,鼓勵他們在農村這片土地上持續發揮自己的能力,正確的看待當前取得的成績和出現的問題。家庭在工作上給予大學生村官支持,才能使他們在工作中有動力和激情,減少大學生村官的流失。其次,規范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會影響大學生村官的就業去向和價值觀。社會對大學生村官缺乏了解,認為這是“讀書無用論”的體現,為此提高廣大民眾對大學生村官政策以及大學生村官這一群體的認知、理解與支持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網絡和新聞媒體加大對大學生村官這一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的必要性、大學生村官的先進事跡,加強大學生村官與社會各界的互動。同時鼓勵社會吸納大學生村官就業,為期滿后的大學生村官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
總的來說,大學生村官的流失只是人才流失的一種,不能因為大學生村官的流失而否定大學生村官這一計劃。只是希望能從大學生村官的流失這一現象,挖掘大學生自身以及政策的不足之處,盡可能的完善政策,留住人才。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我們期待大學生村官這項計劃能取得更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張瑤祥.對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04).
[2]張麗.大學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2011,(06).
[3]周洪文.大學生村官發展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12.
[4]馬志萍,孫建.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村官的政策考量[J].人民論壇,2011(08).
[5]趙雅儀.大學生村官社會適應性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2.
[6]郭屹,朱新武.大學生村官流失問題及對策研究[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2(02).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