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紐約,和全美東部的絕大多數地方一樣已經籠罩在延綿不絕的熱浪包圍下。在這樣盛夏的暴熱中恍惚的我們很難不去胡思亂想。試想假如有一天地球開啟天啟模式,所有的空調都無法正常運轉了,我們還怎么活?
從《紐約客》雜志保存的一些歷史資料中我們得以了解,空調誕生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查閱資料后發現,我們竟然能活下去——而且沒準兒還能活得不錯。不過顯然,空調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夏天的生活——過去夏天我們習慣整天待在屋外,現在卻全都躲到了屋子里,相比較而言,過去夏天的生活要有更多樂趣,更多和朋友相處的時光。1998年Arthur Miller曾經發表過一篇關于擁有空調之前的夏天生活的文章,讓我們見識到沒有空調年代的紐約人們都有什么花招。

“那時候隨處可見的還是呼呼駛過的有軌電車,第二、三、六、九大道上都有,當時很多車廂都還是木質,窗戶大開……絕望的人們無法忍耐室內高溫,便花上5分錢躲到車上連吹幾個小時涼風。到了晚上,中央公園會擠滿無數納涼的人,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一家子出動,人們見到草地就躺,順手把鬧鐘放在身邊,無數的鬧鐘所發出的秒針走動的聲音此起彼伏。還有無數嬰兒黑夜里號哭的聲音,男人低聲交流,女人在湖邊偶爾發出的笑聲都深深印刻于我腦海?!痹诠珗@里仍舊很熱,而且還很擠,但開放的空間讓炎熱變得稍微可以接受了。在科尼島生活的人則選擇在海灘避暑,不過同樣,他們甚至都找不到一塊地方去放本書或者放個熱狗。
等到大蕭條時期,夏天比以前熱得更厲害了。想想在西部,火紅的太陽烘烤著熾熱的沙漠,考得斯坦貝克都丟盔卸甲,長途跋涉跑到太平洋沿岸去避暑。“我父親當時在39街開了個小紡織廠,有大概10多個紡織工人。光是看著他們在如此炎熱的夏天趕制冬天的御寒大衣我就難受得不行。因為工錢是按活結算,所以他們午休時間非常短,大概也就花15~20分鐘吃完飯就返工了。他們自己帶飯,都是蘿卜、番茄、土豆啥的,加上一大罐厚厚的奶油。這些東西全都裝在一個碗里,工作的時候就放在紡織機下面,還有一塊面包,吃飯的時候他們就把奶油和蔬菜抹在面包上吃。”
“如此炎熱的高溫,人們當然臭得不行,但總有些人是最臭的。要這么說我父親廠里有一個裁剪工簡直就是匹馬。連我父親這樣平時嗅覺幾乎完全麻木的人都得站在一定遠的距離和他說話。”
所以,空調的出現一下子改變了人們在無空調時期很多他們意識不到的生活方式。1959年A.J.Liebling曾寫道:“過去3個世紀里紐約人學會的避暑方式,很多都在空調出現之后一下子變得多余甚至適得其反了。比如以前人們到酒吧去點長飲,點個湯姆柯林斯,等到空調出現之后還這么點酒那就遭殃了,因為待在空調房里過不了多久你只想喝熱托地。以前冷食多暢銷啊,空調出現之后立馬被人們放棄了,幾乎是一開空調大家都點牛排了?!焙秃芏鄤倓傄姷娇照{的人一樣,Liebling也被這種機械怪物制造的環境嚇壞了,如果還按照以前的夏天那樣穿衣服,那你很快就會進肺炎病房的。他甚至還抱怨,空調出現以后紐約室內夏天比冬天還冷20℃,他們好像希望女士們一進屋子就拿出貂皮大衣穿上似的,但事實上,她們的大衣里什么都沒有。
如今,空調技術已經非常普及,家家戶戶都可以安得起空調了。但天氣依舊是這么熱,當熱得不行的時候你還是總會想,“現在這天已經沒法做任何事情了。”Susan Orlean寫道,“我們該干嗎呢?”其實我們可以坐下來,聊聊和炎熱的夏天相關的一切話題。比如“每天吃兩三頓冰酸奶會不會出什么毛病”之類的,Orlean還有個好建議,現在是去見見你那些比你聰明的朋友的好時候,因為“鬼天氣把每個人都熱蠢到一個級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