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區矯正制度實施十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介紹了社區矯正制度的基本理論,對我國社區矯正制度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矯正制度提出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 社區矯正 制度 弊端
一、社區矯正制度的概念
社區矯正制度最早產生于美國,并完善于美國。它是一種不使罪犯與社會隔離,并利用社區資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也是所有在社區環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總稱。中國的”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
二、我國社區矯正存在的問題
自社區矯正工作試點開始十多年來,我國社區矯正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起步較晚,工作經驗相對缺乏,在某些方面與外國相比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社區矯正適用率低
我國社區矯正的對象僅限于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等五種情形,適用范圍有限、適用程序嚴苛繁瑣,導致適用率低。在美國,社區矯正是指將部分判處較輕刑種刑罰的罪犯置于社區內,通過國家法定執行、參與機構或人員來監督其刑罰執行情況。基本做法是由法院對情節輕微的罪犯通過社區矯正的方法予以矯治管理,并有較大數量監獄服刑的罪犯被監獄“假釋”到社區,進行監督管理。
(二)立法不充分及制度缺失
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體現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之中,2012年兩院兩部發布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僅規定矯正機關的職能劃分、矯正對象等內容,社會參與和運作方式、制度相對籠統,實際操作性不強。而美國1973年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社區矯正法》,對社區矯正計劃、社區矯正運作等做了詳細規定。
(三)社會力量參與程度低
我國社區矯正參與程度低,傳統重刑主義觀念致使社區居民不支持社區矯正制度,也是社區基礎薄弱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日本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人員有保護觀察官、保護司、改造保護法人和民間志愿者,社會參與程度高,其更生保護制度獨具特色,具有“官民協作,以民為主”的特色。
(四)社區矯正機構和工作人員專業化程度低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建立專門的社區矯正機構,但各國社區矯正機構的組織形式不盡一致,如港澳分別設立社會福利署和社會重返廳,英國設立保護觀察局以專門負責社區矯正工作。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專業化的社區矯正機構,工作人員的教育背景、專業素質等各方面的限制致使矯正效果不明顯。
三、社區矯正的完善措施
(一)加強立法及相關制度構建
我國通過立法適當擴大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并明確公、檢、法和民政等部門之間的業務銜接,避免司法空白區域;引入美國判前調查制度,運用測試、評估等方式來輔助專門機構對矯正對象人身危險性的程度及社會評價進行準確恰當的“分類矯正”和“個案管理”,作為是否可以實施社區矯正的參考;并增設具體適用的社區矯正方法、期限及犯罪記錄消滅等事宜的聽證程序,增強社區矯正制度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矯正對象中未成年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還應設立專門的青少年社區矯正制度,注重包括人格調查在內的庭前調查,庭審中側重現場教育,宣判后加強跟蹤幫教,將矯正工作從庭前調查延伸到庭后幫教措施的落實,以期更好的達到刑罰“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目的。
(二)設立專門的社區矯正機構
社區矯正機構承擔對矯正對象實施矯正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專業化、規范化的機構來擔此重任。我國關于社區矯正機構各地做法不盡相同:如上海采取的“政府指定服務項目一一社團運行——政府購買服務”運行模式,引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北京市朝陽區司法局設立“陽光中途之家”,區縣司法行政機關以此為依托,實現教育矯正和幫教安置一體化,避免了安置幫教分離的狀態,也提高社區矯正刑罰執行效能。
(三)建立專業化社區矯正隊伍。
我國社區矯正隊伍的專業結構不夠合理,尚未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矯正隊伍,面臨著缺乏心理醫生、教育工作者、法律人士等專業矯正工作者的問題,可以由司法廳(局)參照社會工作者考試認證制度,招錄專職的社工隊伍,對社工實行資格認證后再分配到各個區縣司法局,由區縣司法局統一組建矯正官員和社工兩支隊伍,并督促專職社工在矯正官員的指導下協助開展社區矯正工作。
(四)建立追蹤考核的動態機制
社區矯正的刑罰措施雖然較輕,但這絕不意味著它不是一種刑罰制裁措施。在實際工作中,社區矯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監管考核機制。司法行政機關與社區矯正機構可通過對矯正對象的法律文書、心理測試、面談交流等方式進行綜合評估,個案管理,建立動態追蹤信息化管理系;如“上海市啟用了電子手銬”,形成信息共享機制,嚴格落實考核獎懲,將科學技術運用到社區矯正工作的跟蹤考核中,使矯正對象在矯正階段的所作所為能被有效的掌控。
(五)設立全社會參與幫教制度
我國民眾對犯罪人員缺乏理性的認識,不利于矯正對象重新回歸社會,通過社區矯正政策和典型個案的宣傳引導民眾轉變思想觀念,理性的認知刑罰,以便矯正對象更好地融入社會。
要真正實現對矯正對象“挽救、教育、感化”的刑罰目的,不僅需要將社區矯正工作向前延伸至法庭,向下延伸至社區,更需要向后延伸至安置幫教工作。如通過建立“陽光中途之家”等場所提供過渡性或者長期性的就業崗位,加強這些人員的社會責任感、歸屬感,有助于實現教育矯正和幫教安置一體化,提高社區矯正刑罰執行效能。
總之,社區目前只是矯正制度運行的背景,我國社區矯正的專業人員和制度還不完善,問題和希望并存。社區矯正策略的調整工作艱難緩慢,任重而道遠。筆者在該篇論文中的粗淺見解希望有拋磚引玉之效,推動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還社會于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