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扣諧社會”的觀點。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為保障社會的整體經濟利益,促進經濟穩定、協調、快速發展的法律規范,在構建社會主義扣諧社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經濟法 和諧社會 構建 作用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的必然產物。它的首次提出,是在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什么是和諧社會呢?和諧社會,是指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和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即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以和諧理念為主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們和平相處、安居樂業,是和諧社會的一般特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定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必須要借助法律制度的推動與保障。而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其產生的歷史、價值取向、本質和基本原則等都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因此,經濟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其他部門法無法實現的作用。
二、經濟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經濟法作為我國獨立的法律部門,能有效地調控市場,抑制政府管控失靈,從而提高市場運作效率,促進經濟發展,進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1、經濟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目標的一致性
經濟法調整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以保障國家調節,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它具有秩序、效率、公平、正義等價值。經濟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為保障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實現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的法律規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具有很多內在的一致性。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經濟法的價值具有內在一致性。經濟法是以社會為本位,體現國家意志的協調政府經濟參與和市場自體運行的法律制度。主要目的是要達到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之上的國民經濟的總體良性運動。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要求社會穩定、協調、有序的發展,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2)經濟法追求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濟法的價值目標是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序、穩定、協調和良性發展,而這一切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相吻合。
2、經濟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法律保障制度
經濟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通過調整市場經濟組織關系、宏觀調控關系、市場規制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實現社會利益均衡,促進經濟發展,使社會安定有序,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因此,經濟法律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法律保障。
3、經濟法的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統一
和諧社會中的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法都要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維護經濟健康發展,經濟法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力具有平衡協調和規范的功能。經濟法的目的是促進和激勵經濟活動,抑制擾亂經濟關系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壟斷行為。經濟法在維護正常的競爭關系,保持政府經濟管理的規范、有序與穩定方面與和諧社會的安定有序要求是一致的。除此之外,經濟法始終走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沿,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致力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由此可見,經濟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三、經濟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存在的特殊優勢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必定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經濟法能保障和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實現經濟的良性運行、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公平競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而經濟秩序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經濟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達到社會整體的和諧、平衡和協調發展。經濟法作為一個調整公共經濟管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的法律部門,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國經濟法公平競爭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商標法》、《廣告法》等各部門法中。國家主要運用自己的強制力來維護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公平競爭。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國家制定了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操縱市場價格和瓜分市場等等,以此保護和促進市場的自由競爭。此外,國家還通過制定和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經濟法律制度來達到維護自由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經濟法正好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個要求,只有通過這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會有強大的經濟基礎,經濟法還可以預先制定并盡可能明確詳細的競爭規則,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實現經濟的良性運行。
2、經濟法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各個職能機構相互配合、各個部門有序運轉、內部矛盾妥善化解、勞動成果合理分配的高效社會模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有效的防止政府管控失效這個問題。而經濟法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經濟法作為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獨立的法律部門,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防止政府調控行為的失效,并與政府的行政命令相輔相承,共同調控市場行為,保證經濟活動良好有序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具規模,要求政府減少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自主調控行為的今天,經濟法在經濟活動中的調控作用更加被顯現出來。
3、經濟法保證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定
穩定的經濟環境是穩定的社會環境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因此,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吸取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國將會少走一些彎路,避免發生一些不必要的損失。但是,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永遠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市場經濟體制自身存在的弊端,因此,經濟法以其自身所特有的優勢必將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
四、結論
雖然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弱點,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但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是以社會為本位,它在對市場經濟進行法律調整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平衡協調原則,從整個國家的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協調經濟利益關系,這些本質特征決定了經濟法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建設中必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