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8年以來,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最近2年經濟增速集體放緩,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這個“新常態”,尋求中國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成為中國專家、學者、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從戰略上講,在當前要繼續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繼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想集約型轉變,在三次產業中,第二、三產業占居絕對主導地位,產業間所占比重更加合理,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扣競爭力;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深化科技體制創新,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創設國家創新體制,增加研發投人,大力發展前瞻性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完善創新機制,鼓勵創新型人才向企業聚集。
關鍵詞 新常態 經濟增長路徑 改革 創新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出現的背景
1、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集體減速
20世紀80年代初期,亞洲和拉丁美洲幾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被成為“新型工業化經濟體”(博鰲亞洲論壇,2010),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墨西哥、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26個國家,后來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界定為新興經濟體。其中,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成為新興經濟體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從增速度來看,1979年到2013年GDP平均增速為9.8%,2014年增長7.4%,2015年第一、二季度增長7.0%,第三季度增長6.9%;2000-2012年“金磚五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超過6%,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70%。然而,2012年以來,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部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下滑;2013年,又有近80%的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繼續下降,其中,巴西、印度等國的國民經濟增長率下降到了5%以下,特別是由于國際原油價格的下跌使俄羅斯增長率僅為1.5%,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新興經濟體從“普遍高速增長”到“集體減速”。
2、發達經濟體出現低增長、高失業
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也出現進入低增長、高失業的狀態,美國在2013年、2014年的經濟增長分別是2.2%、2.4%,低于長期平均的3%,2015年一季度只有0.2%,失業率目前已經降到5.5%;歐盟在2009年出現負增長,2010有所好轉,2013年平均增長率是- 0.40-/0。希臘、西班牙的失業率超過20%,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是超過50%。法國等北歐國家,失業率普遍超過10%,也處于歷史高位;日本從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后就一直陷入了低迷的20年,自安倍上臺后所推出的安倍經濟學也未能讓日本經濟回到正常狀況。2013年經濟增速是1.5%,2014年年末,經濟增速只有1.2%、失業率超過5%,而日本長期的失業率只有1%-2%。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發達經濟體出現低增長、高失業的狀態,標志著全球經濟進入新常態。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定位
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先提出了中國經濟進入到新常態的概念,新常態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和發展較長時間的特征。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告別了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進人了中高速增長階段,這將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卓元研究員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用“新常態”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前兩點同“三期疊加”中前兩期基本相同。“三期疊加”中的第三期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與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層次更低。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表明中國進人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時期,這將是決定“新常態”能否持續、能否真正擺脫已經走到盡頭的增長模式的關鍵所在。因此,現階段進行經濟回調是必然的,是客觀經濟規律起作用的必然結果,回調是為了恢復經濟的平衡,實現再平衡,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揚研究員分析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二是要素投人效率的下降;三是國際環境發生了逆轉。過去全球經濟大繁榮大穩定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大環境,但現在國際環境發生了逆轉。比如,近三年全球的貿易增長率低于全球GDP增長率,這表明全球化在萎縮,甚至出現得益于全球化的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并且還存在惡化趨勢。
綜上所述,上述兩種主流觀點從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導致新常態的原因去認識新常態。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新常態,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消費、投資、凈出口特別是從2008年以來逐漸下降,但是下降的原因與發達經濟體有很大的區別;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近10年來,在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處于主導地位,第三產業逐步增加,到2014年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9.2%、42.7%、48.1%;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近10年來,由于人口紅利的優勢的下降、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投資結構和方向的偏差,導致很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靠消費、投資、出口很難維系中國經濟持續的增長,創新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
三、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徑
1、創新是“新常態”下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和動力
創新能力不足是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國的創新缺乏原創性,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通過引進貨物、資本、市場直至引進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來提高中國的創新能力。這種創新僅限于低端領域,無法進行高端技術創新,所以無法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的高增長。在“新常態”下創新驅動是最重要的,它涵蓋了各種形式的科學研究。這就需要我們建立起良好的制度體系和激勵機制,形成支持創新的政策體系、金融體系和財稅體系。在新常態下要實現穩增長,甚至突破新常態,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均衡增長,關鍵在于推動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投資增速放緩,投資效率下降,人口紅利消失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才能使經濟增速找到新源泉,才能穩增長。因此要深化科技體制創新,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創設國家創新體制,增加研發投人,大力發展前瞻性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完善創新機制,鼓勵創新型人才向企業聚集等。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要加快對落后產業的技術改造,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環節延伸,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用現代化技術改造制造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使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
2、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穩健增長提供動力。要保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良好、穩定、健康發展,在于改革,理順計劃、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的作用。目前中國經濟要素面臨很多困難,比如人口結構老齡化,人口下降的趨勢而導致勞動力短缺,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特別是產業結構畸形化,導致投資結構畸形化,進而導致很多行業,比如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投資開始減速,因此,我們應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這要求我們加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倡全民創業、全民創新;加強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搞好生產要素市場化和商品化,比如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要進一步搞好對外開放,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加快產業轉型和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是指經濟增長或發展模式轉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由創新帶來的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和“升級”各有側重,產業轉型的本質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即經濟增長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更確切的說是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升級,一方面是指產業之間的升級,在三次產業中,產出所占比重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另一方面是指產業內的升級,也就是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方向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產品不斷向高附加值轉變。新常態對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調整產業間比例關系,而且要求提升產業價值鏈,調整不同價值鏈區段的比例關系,使產業從價值鏈由低端轉向價值鏈中、高端,從低成本和要素數量競爭轉向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競爭,從要素馭動轉向創新馭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