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要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人口基數大、農業人口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農業與工業發展方面有著不同于別省的省情。據此,筆者將在分析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以及其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現狀問題 對策
當前,我國農業經營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正由分散的小農經濟加快向社會化的生產轉變。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工商資本下鄉,在從事農業投資與生產,支持農戶提高生產集約化方面;在發展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方面;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等方面都大有可為。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人口基數大、農業人口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農業與工業發展方面有著不同于別省的省情。如何結合我省特點,通過建立有效的引導機制,引導“工商企業進軍農業領域”,借助外部資源和外部動力,實現對現有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同時,實現工商資本的盈利和我省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是省政府重點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我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現狀
截止2013年11月,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6萬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6.5萬個,種糧大戶、家庭農場1.5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202家;同一品種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1567戶,畜牧養殖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大戶1025戶。從調研情況看,我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帶動能力逐步增強。進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達到348萬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耕地面積2772萬畝,在引領農民發展特色產業,實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經營等方面顯示出強勁活力。二是合作形式的日益多樣化。出現了“合作社+種養大戶”、“合作社+社員”、“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合作組織模式,以及土地股份合作、聯合社、資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種合作形式,利益鏈接更為緊密。三是運行機制不斷規范。通過建立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等內部管理制度,部分農民合作組織提留了公積金、公益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土地集約利用和農產品質量提高,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業基礎設施及技術裝備投入,提高了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強化了工業化城鎮化人力資源保障。
二、當前我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制約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土地流轉滯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后生活、養老等問題得不到保障。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合同條款不完備的情況較為常見,有些地方存在口頭協議現象。二是融資瓶頸亟待打破。金融機構的擔保、授信標準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貸款困難、手續繁雜、隱性費用高等問題。三是內部管理有待加強。許多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運行不規范,沒有正式注冊登記,經營者對本組織的運行宗旨、機構設置、職責劃分等沒有清晰的認識,管理者與會員之間的權責沒有明確的界定。缺乏專業市場分析和經營管理人才,阻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四是財政支持政策有待健全。現有的財稅支持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政策法規及規章制度中,支持政策有待系統化。個別涉農補助項目福利化,沒有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有的流出土地農民不用種糧也可獲得各項補貼,而流入土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糧卻得不到補貼。
三、推進我省新型農業發展進程的對策
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政策的指導引領下,我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在新型農業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初步顯現出來,但是也面臨一系列難題亟待破解。需要進一步明確政策目標,完善政策機制,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協同性,充分發揮財政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職能作用。筆者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的人才培養,從而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應最大程度地使農民和涉農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受益,為此,應創造使更多的農民和涉農專業畢業生成為合格的新型農業經營人才的條件。應抓好三個方面:第一,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教育培訓。第二,鼓勵涉農學科大中專畢業生進入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第三,鼓勵科研院所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培養人才。
(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生產與銷售。現代信息技術是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該促進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在提高精準高效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的同時,破解“產品銷售需求數據從哪里來”、“農產品市場需求變化往哪里去”等難題,另外推動農業種植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市場監測、農產品銷售方式等的信息化。
(三)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經營。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方面具有能夠互相提供原料的優勢,要通過政策的引導,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經營,形成互相支持、互為依托、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要逐步實現種植類、組織與養殖類、種養類、組織與加工類等企業的合作。
(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緩解融資困難的問題。要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支持力度,幫助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瓶頸制約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應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落實好現有政策。第二,探索建立共同基金。第三,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