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的羅田縣,是聞名遐邇的全國板栗第一縣,其出產的板栗品種多、質量高,被稱為世界板栗的基因庫。板栗生產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也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近來來,該縣板栗產量卻呈明顯的下滑態勢,給板栗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隱憂。本文根據抽樣調查結果,分析了羅田板栗產量下降的各種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希望對政府管理部門進行相關決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關鍵詞羅田板栗存在問題對策分析
一、引言
我國是板栗的重要原產地之一,板栗種植歷史據史載至少有2500多年,《詩經》、《史記》、《本草綱目》等歷代重要著作都對我國板栗栽培、效用有較詳細的記載,為板栗種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我國板栗品種多達300多個,種植區域北起遼寧鳳城,南至海南,西起陜甘、東到江浙等沿海省份,以秦嶺淮河為界可分為兩大生態種群,即北方生態種群和南方生態種群。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的羅田縣,是聞名遐邇的全國板栗第一縣。該地板栗屬于南方生態品種群,主要品種有六月暴、桂花香、紅光油栗、八月紅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冠,產品以果大,質優、價廉著稱。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里,板栗產業為羅田這個全國重點貧困縣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成為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一條重要途徑。但在我們最近進行的針對該縣板栗種植情況的調查中,卻發現近幾年來,該縣的板栗產量呈現出下降趨勢,隱藏在產量下滑背后的不少問題,如不引起足夠重視,必將破壞甚至動搖羅田板栗產業發展壯大的根基。
二、板栗種植存在問題
(一)勞動力外流,栗園缺乏人力管理
羅田的板栗種植以分散分戶種植為主要形式,這種種植模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管理。但隨著二十一世紀以后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小孩,使得農村大量田地拋荒,林地疏于管理。在我們這次進行的調查中,羅田縣作為全國貧困縣,外出務工人員比例更大。調查顯示:當地一般家庭人口在4-6口之間,平均每戶有2人在城里打工,外出務工人員比例在30%-50%左右,并且出去的基本上都是青壯年,留下來的都是勞動能力較弱的老人小孩。這種現象對板栗的剪枝、除草、施肥、噴灑農藥等生產管理非常不利,久而久之,板栗林缺乏管理,病蟲害增加、林地肥力下降、品種混雜等問題逐漸暴露,產量自然下降。
(二)受傳統觀念影響,果林投資極少
受人力資源、技術和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對板栗果木栽培管理的投資普遍較少。本次調查的板栗種植戶共230家,戶均種植板栗2畝,平均每年的投資額最高1000元,最低為零。60%以上農戶不超過每畝300元,500元以上的投資所占比例不到10%,平均每畝投資金額288.69元,其具體投資比例如圖1:
如果再將總投資按投資形式分類,從肥料投資、農藥投資、人力投資和其他投資(主要指購買苗木)等方面進行分析,其戶均各項目的投資金額計算如下(單位:元):
由圖2可見,在各項投資中以肥料投資為主,達畝均111.30元,其次就是人工費用98.26元(主要指采收費用),剩余其他各項投資之和每畝不足200元,可謂少得可憐,這樣的低投資、少管理,必然導致板栗生長缺乏營養、病蟲害肆虐,產量高低基本看天公臉色。
(三)栗因管理粗放,缺乏技術指導
羅田板栗的產業化發展歷年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大量的宣傳報道連篇累牘,對板栗的種植也提出過改變種植模式、提高產量質量的各種設想,但往往較少落實。因此當地板栗基本上仍然保留了傳統的分戶分散種植模式,這就導致栗園無法統籌管理,難以開展技術指導,無法形成規模化效應的局面,暴露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栗園種植過密
調查發現,板栗園種植過密造成了羅田板栗在近幾年產量的大幅下滑。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當地板栗還沒有大面積種植,栗園比較稀疏,板栗產量一般能夠達到畝產250-350公斤。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農戶認識到板栗種植的經濟效益可觀,開始密集栽培板栗。目前這批果木的樹齡在10-20年之間,本應進入豐產期,但現實卻是產量不增反降,并且下降的幅度達到70%以上的驚人程度,甚至有些栗農時常絕收。技術人員反復調查研究,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主要是因為栗園密度過大造成的。如今羅田的成年板栗園50%以上種植密度超過70株,畝,部分栗園密度達到每畝200株,導致栗園高度郁閉,枝條交叉重疊,果木缺乏陽光,無法通風,肥力不足,產量下降也就在所難免。
2、管理粗放,自生自滅
大量的科技研究結果顯示,要想提高板栗的產量和質量,栽培成功后的后期管理工作很重要,施肥、除草、修剪、深翻等環節一個也馬虎不得。而當地農戶普遍認為板栗是一種重栽培、輕管理的粗放型樹種,只要栽培嫁接成活就行,后期不需要太多管理和投入,完全忽視了后期照管。再加上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和缺乏技術指導等原因,使得羅田板栗的產量和質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成為威脅其產業化化發展的源頭之患。
3、病蟲害危害嚴重,防治不到位
危害板栗的病蟲害很多,包括剪斷枝條的剪枝象,導致葉片壞死影響光合作用的黃斑病,蛀啃果實的栗實象、雪片象和桃蛀螟,影響果木枝干生長的栗癭蜂、膏藥病,其他還有板栗透翅蛾、天牛、栗大蚜、金龜子、栗皮夜蛾等,這些病蟲害對板栗從發芽生長到掛果結實都有極大危害。而目前當地對板栗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還比較落后,栗農常常是在發生病蟲害后才噴灑1-3次樂果、板栗快殺等農藥,缺乏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更忽視了提前對病蟲害發生的預防工作。致使有些年份板栗受害面積達到15%以上,尤以白廟、勝利、大河岸、河鋪等北部鄉鎮為重,嚴重影響了栗農的經濟收入。
4、品種混雜,缺乏競爭優勢
羅田板栗的栽培品種很多,有六月暴、紅光油栗、桂花香、大果中遲栗、八月紅、淺刺大板栗等18個品種,成為世界板栗品種的基因庫。但由于當地板栗多為分散分戶種植,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區域化規劃,各種板栗常常混種一處,品種良莠不齊,給栗園的統一管理、采收和貯藏帶來了極大難度,因此板栗品種多不但沒有成為產業優勢,反而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極大地影響了板栗種植的規模化效益。
(四)收購價格低廉
羅田板栗一直以質優價廉著稱,其鮮果的國內市場價格平均在每公斤6-8元左右,不及同期歐美板栗市場價格的六分之一,也不到國內一些知名品牌(如遷西板栗)市場價格的一半,售價尚且如此,其上游從栗農手中的收購價格更是低廉,通常每公斤只有4元上下,并且這個價格隨豐歉年份的不同而呈現較大的波動。栗農經常感嘆當地板栗生產的一個怪現象——增產不增收。實際上增產不但不能增收,還加大了采收的成本,實際收益還降低了,這嚴重影響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也成了制約羅田板栗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板栗種植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技術指導,提高栗園管理水平
1、推進密園改稀
前文已經述及,板栗種植密度過大是引起其產量大幅下降的最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難,進行果木移栽、間伐和修剪,將密園改稀即可。但落實起來卻相當不易,既要改變栗農認為“果木越多、產量越高”的傳統觀念,又牽涉到相鄰栗園間移誰伐誰的利益爭執問題。這就要求一方面農業技術部門要通過電視、電臺、專題培訓會、走鄉串戶等多種形式做好科普宣傳工作,讓栗農充分認識到種植密度對板栗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影響,并通過在各鄉鎮建立低產林改造示范園,以點帶面,推進改造工作穩健有序地進行。另一方面,鄉村干部應以身作則,公平合理地做好栗農的利益協調工作,保證密園改稀工作正常開展。
2、提高栗園土地肥力
大量研究證實,板栗高產林在各種營養元素如氮、磷、鉀、硼和鈣等方面的含量遠高于低產林。可見,土地的肥力對保證板栗產量的作用不容小視。通過與國內外豐產板栗園營養元素含量的標準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羅田板栗園營養元素含量普遍較低,尤其以缺乏鈣、磷、硼最嚴重。因此農技部門應及時將分析結果告知栗農,并指導其科學施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3、做好病蟲害防治
板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要克服過去重治輕防的思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取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學種植相結合的多種方法。農技部門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方法的試驗研究和化學藥品的藥效檢驗工作,指導栗農針對不同的癥下合適的藥,提高防治效果。實際上,很多病蟲害只要預防在先,不需要噴灑農藥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如黃斑病通常是由于土壤缺鉬引起的,提前追施鉬肥就是較好的預防辦法;再如桃蛀螟可通過冬季摘除蟲果、清除地面落果、刮除果木老翹皮等方式消滅大部分幼蟲,從而有效控制次年桃蛀螟疫情。當然對于必須噴灑藥品的病蟲害,則要針對病蟲類型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對癥的農藥在準確的部位進行噴灑,以提高藥效,達到根治目的。
(二)調整板栗品種結構,推行區域化種植模式
要改變羅田板栗種植品種混雜,不利于管理,影響生產效益的現狀,必須從改良板栗品種著手,逐步推行集中的區域化種植模式。
1、建立良種基地,培植優質苗木
羅田板栗品種雖多,但有些品種產量低、質量差,并不能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為此應在全縣板栗種植規模較大的鄉鎮建立良種苗木栽培基地,既發展利用好本地優良品種,又必須從外省市引進高產高質苗木,做好優質板栗品種的選育、移栽和稼接工作,為推行良種板栗的區域化種植和集中統一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2、推行區域化種植模式
如前所述,羅田板栗的分散分戶種植模式,非常不利于板栗的集中統一管理,難以形成規模化效益。羅田縣林業部門也早就提出了本地板栗種植的“三區三帶”發展規劃,將全縣從南到北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三大生產區,但由于資金、歸口管理等多種原因,一直難以真正落實。因此建議成立由政府部門領導、林業部門牽頭負責的領導小組,在縣財政支出中安排專項資金,由農技工作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各地板栗良種基地提供優質苗木,有計劃、按進度地推進對現有品種混雜板栗林木的改造嫁接。逐步形成同一區域品種相對統一、不同區域成熟期有早有晚的種植格局,這樣一方面方便對板栗園的集中管理和技術指導,實現優質高產;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延長板栗供應期,方便貯藏、加工和銷售。
(三)多管齊下,提高板栗收購價格
羅田板栗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宣傳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鮮果及加工產品己銷售到全國近三十個省市,并逐步打開了東南亞、韓國、日本和少數歐美國家的市場。但其外地市場占有率極低,主要還是依靠本地市場消化,因而銷售價格一直上不去。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需求不足、銷路不暢、深加工產業開發有限等,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圍繞“開發市場,提高價格”做文章。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從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做起,凝聚農林、財政、工商、交通等各部門的力量,既分解落實各部門的責任目標,又形成推廣產品銷路的合力,不斷擴大板栗外銷的市場,實現品牌效應。從而推動以銷促產,達到產業發展良性循環的目的。具體措施包括改進媒體宣傳的渠道和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做好本地板栗形象維護、避免鄰近縣市盜用品牌影響聲譽;加大對板栗深加工產業的研究和扶持力度,不斷開發適銷對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等。
四、結語
羅田板栗的高產優質是當地增加財政收入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前提,也是板栗產業擴大市場份額、增強市場影響力的重要保障。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則要求上至政府部門,下到每一家板栗種植戶,包括板栗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必須針對當地板栗種植的突出問題,齊心協力,對癥下藥,方能見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