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在回顧管理思想和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在管理的產生和發展方面設問,并從社會生產發展、人性假設演進以及管理價值論的角度初步探討了管理科學產生的原因、發展動力及發展方向,總結了管理理論的發展規律。
關鍵詞 管理理論 社會生產 人性假設 管理價值
一、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概述
管理是在一定組織中,管理主體通過一系列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及創新等管理職能,對有限的管理客體進行協調,共同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事實上,在管理這一科學門類誕生之前,伴隨著管理實踐活動,便有了管理思想的萌芽。這些萌芽蘊含在中國諸子百家的經史子集中,蘊含在西方以《國富論》經濟學經典中,也形成于近代企業家的工廠制度和薪酬制度中。正是在這些肥沃的思想土壤上,近現代的管理理論大廈自19世紀末開始發芽成長。至今,管理理論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包括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階段(20世紀20年代,人際關系學說、層次需求理論等)、管理科學理論(20世紀40年代,運籌學)、現代管理理論(20世紀60年代,過程學派、社會系統學派、經驗學派等)、當代管理思潮(20世紀90年代,公司再造、學習型組織等)。
縱觀管理理論的發展史,有以下三個問題聯系緊密,不容忽視:
管理實踐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為何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卻遲遲才被發現?
是什么推動管理科學在短短一百來年成果豐碩?
管理科學將走向何方?
二、社會生產的發展及其對管理理論的推動
管理實踐雖有幾千年歷史,這期間也孕育了豐富的管理思想,但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初期,尤其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的經濟活動和其他組織活動都處于低水平,資源開發有限,并不需要非常有效的系統協調,人類很難有系統研究協調活動的意識。
西方的文藝復興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從而有越來越多的人研究社會實踐中的經濟和管理問題。其中最早對經濟管理思想進行系統的學者是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中向人們系統闡述了勞動價值論及勞動分工理論。這些管理思想隨著生產力的向前發展,適應了當時的工廠制度發展的需要。
管理理論比較系統的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科學管理理論時期。“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是泰勒,他系統闡釋了科學管理的主要觀點:為謀求最高的工作效率,要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代替舊的管理經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文明更加進步,民主獨立的浪潮席卷全球;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甚至出現了跨國公司;科學技術急速發展,技術更新速度空前加快;職工隊伍的結構發生變化,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上述變化要求企業管理更加重視企業的經營決策問題,運用更加先進的管理手段,必須重視人的因素,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在這一階段,使得現代管理學派林立,如行為科學理論、決策學派、管理過程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等不一而足。
時至今日,人類已經進入新經濟時代,信息化、網絡化、知識化、全球化的時代特征,更加要求管理思想的與時俱進和創新。
三、基于人性假設的管理理論發展規律
人性假設是關于人的本性的學說,是對人的行為的解釋。管理中的“人性假設”最早在1960年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管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企業的人性面》一文中明確提出。他在書中指出:在每一項管理決策或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某種關于人性本質和人性行為的假設。因此可以認為,人性假設是根據一定社會時期內管理活動賴以成立的特定政治和文化條件,對管理活動中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作出的一種預設,這種預設影響著管理理論和管理行為。可見,對人性假設進行研究意義重大。
(一)人性假設的發展過程
歷史上被提出的人性假設有很多,在各種文獻中普遍提到的有以下5種人性假設: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文化人。它們分別對應5種人性理論:X理論、人群關系理論、Y理論、超Y理論、Z理論。簡介如下:
經濟人與X理論
基本觀點: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多數人性惰、胸無大志、缺乏進取心、只能在組織的操縱和控制下工作,多數人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要。
管理措施:任務管理;胡蘿卜加大棒;少數人管理。
社會人與人群關系理論
基本觀點:經濟利益對調動工作的積極性是次要的,起決定作用的是人與人之間在工作中結成的良好人際關系。
管理措施:重視人的社會需要;注重人際關系;重視群體獎勵;參與管理。
自我實現人與Y理論
基本觀點:人性勤;懲罰不是促使人努力工作的唯一手段;最重要的是尊重自我實現需要;適當條件下,多數人能接受任務,主動承擔責任;多數人都具有解決問題的智慧,但通常并未完全發揮。
管理措施:重視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管理者充當工作設計師和服務者;外在獎勵和內在獎勵;民主管理。
復雜人與超Y理論
基本觀點:人的需要和動機是復雜的,會因時因地因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不能一概而論。
管理措施:權變管理
文化人與Z理論
基本觀點:人的行為方式及價值選擇是由其所處文化背景決定。
管理措施:創立一種適合于組織發展的組織文化以提高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基于人性假設的管理理論創新規律初探
關于人性假設的演進規律,“現實的社會關系和傳統文化的積淀決定了人們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社會的發展進步促成文化傳統中有關人的理論逐步豐富完善,完善后的人性理論會以一種新的人性假設的形式來影響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并誘導管理模式的變遷和轉換,最終實現管理創新;之后,管理創新的積極成果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并在更高的層次上引發新一輪人性假設對管理創新的作用過程。其示意圖如圖1:
事實上,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率的完成組織目標,它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是現實問題驅動型的科學。在問題還未出現時,它自然無需考慮也意識不到相應的解決辦法.而一旦問題出現以至隨著社會的發展愈加復雜化,管理學就需要更加細致地考慮實際情況以便更清楚地認識管理的核心——人。因此,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人性假設的研究規律作用過程可用圖2示意:
前面已經述及管理實踐、管理科學,它們都為管理的本質做了基礎性的工作,然而管理存在的本質或者動力都還沒有全面論述。管理的本質是管理系統的價值選擇,即管理以利害關系和利害選擇而存在。從管理歷史和管理研究歷程來看:管理的本質是協調,而管理的本職工作是決策,其核心動力是創新,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顯然,現行的管理理論并沒有深刻到管理的根源,主要原因是管理研究一直把管理者系統和被管理系統視為主從關系或者把二者按照交叉混同關系來研究,現在有如此多的學派之爭就是例證。管理存在的本質就是它的價值特征。它要求,不管是管理實踐還是管理科學,把管理者系統和被管理系統必須一起作為主體來研究,以便充分體現和滲透管理系統的“意志”。這說明,管理這種客觀存在的“主觀性”,遵循管理價值規律。管理價值規律就是管理者系統與被管理系統圍繞管理系統的價值選擇波動。管理價值規律體現的是管理系統的屬性特征,強調管理系統運行的一般邏輯;而管理價值選擇是管理系統的動力特征,這是管理的本質。
未來的管理研究也將遵循管理價值規律和價值選擇,其方向就是研究管理者系統和被管理系統的“價值”關系。簡單說來有以下幾點:
(1)管理系統與被管理系統都作為主體,其位置關系的安排問題;
(2)管理者系統與被管理系統主體地位確立的標準問題;
(3)管理者系統與被管理系統如何協調才能將管理系統的價值按照管理價值規律最大實現。
五、結論
綜合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從管理實踐中不斷積累著管理經驗,而管理經驗會沉淀為管理思想,這些都是形成管理理論的基礎和源泉。
社會生產實踐與人性進化相互作用,推動著管理理論不斷地向前發展。管理作為一門科學,還要深刻到其趨利避害本性及管理價值規律,才能把握好研究管理者系統和被管理系統的“價值”關系這一管理理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