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我國兒童性侵害案件出現頻繁,這體現出社會道德的缺失,也反映我國目前與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法律制度的不足。在“依法治國”步入正軌的今天,應理性分析兒童性侵害案件,用法治眼光看待該類案件及相關的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普法、教育等方面探索如何懲治和預防該類犯罪,進一步構建法治社會。
關鍵詞 兒童性侵害 特征 法律 措施
一、我國當今兒童性侵害案件的特征
對于兒童性侵害,我國目前仍缺乏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的定義。自“小學校長帶女生開房”事件曝光后,猥褻、性侵兒童的案件不斷被披露,觸動著每個人的道德神經和法律觀念。當下該類案件有如下特征:
1、犯罪對象:多為14周歲以下,以女童為主。2011年發布的《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統計分析報告》表明,340例案件中受害人為14周歲以下的為63.8%;而據2014年中華社會救助金會兒童安全基金會發布的《2013—2014年兒童安全教育及相關性侵案件情況報告》顯示,335名受害者中有328人為不滿14周歲的幼女,所占比例為97.9%。
2、犯罪主體:以中老年,與被害人熟識的人為主。研究顯示,近年來實施兒童性侵的罪犯有七成超過四十歲,近八成與受害者相識,主要有家庭成員、老師、鄰居等。這些人利用自己與被害人或其家屬熟悉的有利條件實施犯罪。
3、犯罪手段:形式多樣,大多以誘騙為主并具有隱秘性。在校園性侵案中,學校老師多以談話、輔導為由實施犯罪;鄰居或同村人一般多以零花錢、零食等誘騙被害人,被害人因年幼、防備意識差等原因易輕信他人。
4、呈增長趨勢:自“校長”事件發生后短短20天內,又有8起校園性侵的事件相繼被曝出,這類案件接連不斷。在我國,特別是落后地區,信息閉塞、法治意識薄弱、封建陳腐思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兒童性侵并非個案。
二、我國懲治兒童性侵案件的法律條件
法律作為當今社會首要的調節和保護手段,對懲罰和預防犯罪的作用不可替代。兒童性侵案件,無論我們在道德上如何譴責和呼吁,都必須保證法律的應有功能。
根據1997年《刑法》第236條和第237條,侵害未成年女性和兒童是重罪,以“強奸罪”和“猥褻兒童罪”論處。第236條奸淫未滿十四周歲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對于“猥褻兒童罪”,刑法規定可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第360條“嫖宿不滿14周歲幼女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國刑法對于該類犯罪規定了相對嚴厲的刑罰。我國嚴厲打擊對未成年人性侵害,特別是對幼女、兒童性犯罪。
2006年,《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1條修訂后規定禁止拐賣、綁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害。《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專門法律,堅決制止這種嚴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2007年,教育部在《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了校方在學生性侵害預防方面的責任。將性教育和自我保護措施的教育納入教學內容,指明相應的實施途徑和保障制度,以法規形式明確了教育機構的責任,同時把學生的性安全意識及維權措施納入考察學校工作的標準。
三、我國法律體制在兒童性侵犯罪上存在的問題
面對不斷發生的兒童性侵害案件,我國并非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不斷出臺的法律、法規在現實的案件處理中卻無力、無效,我們不得不產生質疑。
1、性侵害案件中受特別保護的人群與國際不符
我國《刑法》將14周歲以上的女性列為婦女,14周歲以下的女性列為“幼女”,這就導致14—18周歲的未成年人被排除于性侵案件的特別保護范圍之外。根據《聯合國兒童公約》的規定,兒童被定義為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從相關規定可以看出:《聯合國兒童公約》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特殊保護對象為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包括男性和女性。而我國的刑法規定不能發揮其對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及男性未成年人作為性侵案件的被害人時的特殊保護作用。
2、精神損害難以獲賠
被害人在遭受性侵犯之后往往承受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傷和精神損害,而精神損害是主要的,憤怒、恐懼、自卑、無助等傷害是金錢無法衡量的。2013年《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明確了被告的民事責任,但精神損害難以量化,如何裁判成為難題,即使得以判決,執行也是困難重重。
3、兒童性侵害案件中“二次傷害”嚴重
兒童性侵犯罪發生時,一般僅有犯罪人和被害人在場,其過程具有較高的私密性。由于沒有證人在場,在調查取證過程中,當事人陳述往往成為該類案件的主要證據,在接受偵查機關詢問和庭審質詢過程中,被害人不得不回憶被侵害過程,多次重新陷入痛苦,遭受“二次傷害”。
四、應對兒童性侵犯罪的完善措施
兒童性侵犯罪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道德、社會、教育問題。其多面性要求從立法、司法及普法和教育方面的配合才能得以解決。
1、在立法方面,近年來取締“嫖宿幼女罪”這樣的惡法、保護男性性權益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性侵害的特殊保護群體中,應將兒童定義為國際公約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強奸罪、強迫幼女賣淫罪的實施對象被限定為“婦女”和“14周歲以下的幼女”,我們應強調的不是性別。
2、在司法方面,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對間接損失和精神損害不予賠償。實踐中,被告害人通過司法途徑難以得到救濟,如果將司法救助轉為國家救助,由國家民政部門承擔被性侵的受害者的賠償責任,則更有利于被害方及時獲償,走出陰影。
3、在普法和教育方面,行政及司法機關應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普及相應的法律知識及維權途徑。學校、家庭應開展未成年人性教育和侵害防范措施,使未成年人獲得相應知識、防范可能的侵害的同時,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涂欣筠.我國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現狀及其對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單純.兒童性侵害的法治思考[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3]何劍.我國未成年性被害人刑法保護之缺陷及完善[M].法律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