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刑事案件不起訴的情況和流程,但我國基層檢察院的刑事不起訴適用率是很低的。本文試從歷史角度,分析其原因。
關鍵詞 刑事訴訟法 不起訴適用率 自由裁量
我國基層檢察院的刑事不起訴適用率是很低的,與其程序分流、保障涉案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功能目標相差甚遠,更沒有很好的實現立法精神,甚至在檢察人員的觀念中適用不起訴是案件的非常態化處理方式甚或是執法不力的表現,為什么一個充滿了人性光輝與司法理性的訴訟制度,實踐回應會如此之差,本文試從歷史角度,淺析其原因:
免于起訴政策的歷史教訓和其后對不起訴率的壓制政策的歷史原因,導致了目前我國不起訴率低。
1979年我國頒布實施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在該法中確立了免予起訴制度,法條是這么規定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對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和免除刑罰的案件,依職權免于起訴”,免于起訴制度存在檢察機關裁量權過大、案件不經過法院審判犯罪嫌疑人就可能被定罪處罰、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機制等弊端,而被濫用,使檢察機關享有的不起訴裁量權在該時期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和指責,最顯著的是在貪污賄賂案件的審查起訴過程中,由最高人民檢察院1992年統計發布的數據顯示:1992年全年,全國檢察機關以貪污賄賂罪向法院提起公訴18510件,免予起訴16779件。數據顯示,提起公訴的案件和免于起訴的案件將近持平。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訂,將免于起訴制度廢除,自此,才結束了我國以免于起訴為內容的刑事不起訴制度的發展歷史。雖然如此,免于起訴制度的“后遺癥”卻余威不減,主要表現在對不起訴率的嚴格控制,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頒布實施兩年后,最高人民檢察院下文,對不起訴率的控制范圍作出明確規定,以1997年到2000年之間的不起訴率變化為證,1997年全國檢察機關不起訴率是4.2%,到了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則迅速下降到了2.5%、2%和2%。200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案件質量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明文要求自偵案件、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普通刑事案件的不起訴率不能高于12%、7%、2%,200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將修訂了上述兩項《標準》,取消對不起訴率的明文控制。我國不起訴制度的非正常發展,使檢察機關在對案件擬作不起訴處理上始終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前車之鑒,唯恐被認為是執法不嚴、放縱犯罪。
不起訴制度體現了檢察官審查起訴階段對案件處理的自由裁量,體現了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偵查工作的監督,體現了非犯罪化、輕刑化和訴訟效益的原則,體現了從程序上保護涉案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程度,是充分行使公訴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歷史上不起訴制度有過一些曲折,但未來司法實踐中更好的發揮不起訴制度的功能與價值,在強化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顯得必要且必須。
(作者單位:南明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