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公司法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大部分公司通過不斷改革和股權轉讓,進行募集資本、產權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此同時,公司法上的糾紛也不斷逐漸增加,其中股權轉讓的效力一直是理論界談論的難點與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理論和效力進行研究,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我國股權轉讓制度。
關鍵詞 公司法 有限責任公司 股權轉讓 效力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基礎理論
1、股權的概念
股權,又稱為股東權,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股權,是指股東依據所有的股權向公司主張的各種權利的依據;狹義的股權,僅指股東基于股東資格而享有的經濟利益和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因此,從這一角度看,股權,是指股東依出資或者公司章程的所規定享有參與管理公司事務和取得財產利益的權利。我國《公司法》有“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的規定。這是我國公司法關于股權基本內容的規定。股權是公司股東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
2、股權的基本特征
(1)股權是社員性權利
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是普通合同關系,而是社員與團體之間的關系。因此,股東權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的體現,而是全體股東的權利的集合,可見,股權更是一個集合在法律上所代表的權利。
(2)股權是復合型權利
股權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通常從股權的內容上劃分,股權分為管理權和財產權。管理權主要是指股東參與公司經營與決策的權利,以及阻止他人非法侵害參與公司決策與經營的權利;而財產權主要是指股東參與分配股息和優先購買股份的權利,我國《公司法》規定的財產收益權也屬于財產權的一種。所以,股權從不同的角度看,其所代表的權利意義是不一樣的,所以,股權又是一種復合型權利。
3、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概念
目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產生的公司法糾紛也逐漸增加,其中,合同的效力一直是理論界談論的難點與熱點問題。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是指公司股東依法將自己的股份轉讓給他人,使他人成為公司股東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股權轉讓是股東行使股權一種表現形式,我國《公司法》規定股東有權依法轉讓部分或全部股權。可是說,股權轉讓自由制度,是現代公司法的一個重要突破。
二、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效力的幾種觀點
目前,有幾種學說可以闡述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效力:
1、成立即生效。國有獨資與外資企業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進行股權轉讓時需要辦理行政審批手續。除此之外的其他公司組織應按照《合同法》第44條之規定進行股權轉讓,成立即生效。
2、成立不生效。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對外轉讓股權時,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雖然股權轉讓合同可以依法成立,但若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則該合同依法不能生效。
3、效力待定。《公司法》的目的是在保障轉讓方可自由交易股權的前提下,保障其他股東的股權優先權。在有限責任公司的構架中,法律賦予了其他股東同意權和股權優先權,若其他股東沒有主動放棄股權優先權,也沒有過半數股東同意該股權轉讓,那么在結案之前股權轉讓合同應視為效力待定。
三、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
股權轉讓合同是實現股權轉讓的前提條件。股權轉讓在實質上是轉讓方與受讓方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公司股權轉讓,無論是股東之間相互轉讓還是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轉讓方與受讓方雙方當事人均須首先簽訂股權轉讓合同,然后才能履行股權轉讓合同,最終實現股權轉讓的目的。合同的成立與合同的生效是兩個不同的法律問題。一般情況下,民事合同成立即生效,即在當事人意思表示簽訂合同的同時,合同即生效了。所以,股權轉讓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完全可以適用合同法中關于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規定,因為公司法并沒有作出特別規定。因此根據合同法及公司法原理,筆者認為,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
1、股權轉讓合同成立時生效的一般情況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且意思表示真實同時沒有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此時的民事行為具備了一般生效要件,即民事行為有效。股權轉讓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其一般生效要件與上述生效要件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股權轉讓合同如果符合民事行為生效的要件就產生法律效力。
2、股權轉讓合同附條件生效或附期限生效的情況
股權轉讓合同生效附條件或附期限的目的在于轉讓合同的實施充分的滿足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和需要。當事人鑒于特殊的原因,不希望合同成立就立即產生效力,而是希望當一定條件或一定期限成就后才使產生法律效力。并且就股權轉讓來說,因為優先購買權的存在,如果其他股東并沒有明確放棄優先購買權,而主張優先購買權,此時股東為了免于承擔違約責任,可以訂立一個附生效條件的合同。但是當事人所約定的條件或期限應該是合法的,不應該將合同本身履行后可能出現的結果作為約定的生效條件,否則合同將永遠無法生效,因為該約定不具有合同法上的意義。
四、股東優先購買權與股權轉讓合同效力
1、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概述
股權優先權是指在公司進行股權交易的過程中,若交易條件相同,則公司內部的其他股東比非公司股東享有優先購買該部分股權的權利。行使股權優先權需要滿足以下要素:首先,需要存在股權交易,股權交易的發生是判斷享有股權優先權的先決條件。其次,股權交易應發生在股東與非股東之間,否則不存在優先權的問題。按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所以,股東之間發生股權交易時不受股權優先制度的制約,可以自由平等進行。優先購買權是優先購買者基于一定的優先購買的法律權益,為了盡可能維護已經形成的的法律關系,維護特定的經濟秩序,確立了優先購買權制度。與此同時,由于公司經營權分離不夠明顯,許多股東都能間接參與管理公司事務,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股東之間的信賴關系成為維護公司經營秩序的基礎。公司法確立優先購買權,既是對公司運行秩序的維護的體現,也是維持股東之間信賴關系的重要手段。
2、違反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效力
法律之所以確立優先購買權制度,目的是為了保護特定股東的特殊合法權益,這也客觀上限制了轉讓人的權利。有限責任公司具有較強的人合性,公司股東相互信賴,共同發展,對于公司存續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所以,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時,是受到一定法律限制的。法律確立優先購買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股權的自由轉讓。從而,公司以外的人想要進入公司,必須要經過原有股東的同意,從而維護了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根據《公司法》的規定,一是轉讓人未將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或者轉讓人在其他股東收到書面通知書,規定時間內未做出答復的情況下,轉讓股份的;二是轉讓人在其他股東收到書面通知后,未做出行使優先購買權答復的情況下,轉讓股份的。這兩種情況是轉讓人違反法定程序轉讓股權,侵害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情形。可見,我國《公司法》只是在程序上作的規定,而且轉讓人轉讓股份的行為,未經其他股東同意未必就一定損害到其他股東的實體權利。因為轉讓人一般通過事后補救,并征得半數以上其他股東同意,從而彌補程序上的缺失。而此時其他股東并未提出異議,所以如果再將轉讓合同一概認定為無效合同,不承認其存在的效力,并不利于維護交易穩定。所以,從經濟與效率的角度考慮,法律可以通過賦予其他股東一定的撤銷權,即股權轉讓合同未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而損害其他股東合法利益的,其他股東就可以依照優先購買權向法院撤銷股權轉讓合同。其中,這些股東行使撤銷權的情況下,需要行使優先購買權同意購買被轉讓的股權作為理由。綜上,對于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不能一概而論,要結合股東的權益和公司的經營秩序來具體判斷是否具有效力,進而實現公司法關于股權轉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敏.受讓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后并不當然取得股東資格[J].人民司法,2010(18).
[2]劉俊海.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J].法學家,2007(6).
[3]肖海軍.瑕疵出資股權轉讓的法律效力[J].政法論壇,2013(2).
[4]張海棠,鄒碧華,俞邱瑋.公司法適用與審判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167.
[5]任慧芳.公司股權轉讓過程中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J].北方經濟,2012.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