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首先對中國本土快遞業市場進行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的scp分析,得出了了中國本土快遞業的存在的企業規模較小、經營分散、市場集中度低等普遍問題,然后結合目前大熱的電子商務和快遞業的現狀將問題具體化,加上對西方快遞業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對中國快遞業相應改革的對策與建議,希望能夠促進中國本土快遞業的健康、繁榮、快速發展。
關鍵詞 快遞產業 SCP分析 政策建議
一、對我國快遞業的市場結構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各大B2C、C2C 網站的興起,快遞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網絡購物快遞企業營收規模突破600億元,較2012年漲幅達108.5%。
但每到淘寶等電子商務網站促銷活動或到節假日,快遞明顯減速,甚至出現“爆倉現象”,從2010年10月至2011年春節期間,全國絕大多數快遞不斷“爆倉”,“快遞不快”,已成為一種普遍而待解決的現象。而隨著快遞市場的急速擴張,消費者對快遞業的投訴卻逐日攀高,快遞延誤、快件丟失及短少、快件毀損、服務態度差正成為消費者投訴率居高不下的四大頑疾。下面我們將從四個方面來逐步深入:我國快遞業的scp分析、快遞業與電子商務、國外典型的快遞業發展模式、針對scp分析中的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市場結構——三大主體、三大板塊
市場集中度(CR4)(表1)
CR4=(10+7+10+10)/70=53%
根據貝恩指數,我國快遞市場目前處于中度寡占型,遠低于發達國家快遞業的CR4(在美國,前4 家快遞企業占有 95% 的市場份額,即CR4>90% ,屬于極高寡占型的市場結構),中國快遞業存在著企業規模較小、經營分散、市場集中度低的特點。同時我們要注意到以下幾個問題:
(1)產品差別化
產品差異導致了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產品差別越大,不同企業間的可替代性越低,企業因此獲得市場的權利越大。快遞產業作為一個服務行業,其產品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快遞運輸的及時性、安全性等方面。外貿快遞企業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優勢,在國際快件、服
務的及時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價格相對較高;國有快遞企業在各自領域擁有獨特的優勢,以此可以提供差異化服務,如 EMS 服務網點遍及全國,但終端服務質量有待提高;民營快遞企業靈活性比較強,尤其在同城快遞市場能夠充分發揮其靈活性的優勢,提供門到門的服務,但是在快遞安全性方面需進一步提高。
(2)進入壁壘
我國的快遞行業發展起步時間晚,中小民營企業較多,占到全部快遞企業總量的88.8%,還未形成規模經營,整個產業的規模經濟性不強。因此通常的規模經濟壁壘、相對費用壁壘等指標還不能形成快遞行業的進入壁壘。相反較嚴格的政策法規卻是企業進入快遞產業的真正障礙。剛出臺不久的新《郵政法》規定“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經營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50萬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00萬元”。這樣的條款,提高了中小企業進入快遞市場的門檻,并且將使大批已經存在的中小民營企業被橫掃出局。
二、對我國快遞業的市場行為分析
1、價格行為
由上文對快遞業市場結構的分析可知,我國快遞市場的國際快遞業務部分,一直是外資快遞企業占有主要市場份額,定價較高。中國郵政速遞服務公司(EMS)近年來開始改變價格策略,國內郵件的起重(基價)標準,從200克上調至500克,超重部分的加價按空間距離分區計費。這次調整使EMS的總體資費下調了10%,提供了EMS的價格競爭力。低端的同城快遞更是縮減利潤大打價格戰,目前其利潤空間已非常小。而國內異地快遞業務部分,目前競爭最為激烈,沒有哪個企業能對市場價格起決定作用。大多數企業采用成本加成定價的方式,其主要成本包括支付給運輸公司的運輸費用、快遞人員的工資費用、快遞單包裝費用等。
2、非價格行為:營銷與產品創新
隨著快遞產業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各快遞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創新,使具體操作更趨于標準化和專業化。如順豐、申通等大公司員工的統一著裝,設備的專業配備和微笑服務都是期待給客戶良好的印象,以穩定客戶群。而FedEx聯邦快遞更是針對中國市場新增七種免費的包裝材料,提供更多樣的包裝服務。聯邦快遞的此番舉措也表明,國際快遞巨頭對中國快遞市場的競爭焦點正由大客戶市場轉向潛力巨大的中小客戶市場。廣告營銷一直是服務行業重要的營銷手段。各家快遞企業,尤其是大型快遞企業日益重視企業宣傳和公共關系,以提升企業形象。中郵EMS聘請劉翔作為其形象代言人,很好地將快遞服務對速度的追求和運動員對更快更強的追求結合起來,讓EMS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四大國際快遞企業也一直重視宣傳投資,效果顯著。例如,UPS成功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物流和快遞贊助商。其國內知名度一躍從15%上升到48%;聯邦快遞于2007年12月開始贊助中國國家羽毛球隊,其影響力也一路攀升。
3、聯盟和并購策略
近年來,聯盟與并購已經成為快地發展的一大主題,聯盟和并購主要出于這樣的目的:一是擴大企業規模,拓寬快遞服務領域;二是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做精做強。比如,2006年TNT中國公司收購整合了國內物流企業華宇公司,在國內迅速增加了1100多個操作與轉運網點,3000多輛卡車、上萬名員工和17萬客戶信息等資源。2007年聯邦快遞并購了大田快遞(國際快遞代理權部分、大田持有合資公司股份50%部分、大田國內快遞大部分),并包租了奧凱航空3架飛機,宣布進入中國國內快遞市場。這也是第一家世界500強的外資企業通過并購的形式進入中國國內快遞市場。從宏觀層面來看,快遞產業間的橫向并購提升了產業結構,取得一定的競爭優勢。同時,整個快遞產業正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所以企業橫向并購能獲取規模經濟。
三、對我國快遞業的市場績效分析
1、資源配置效率
2005年,我國快遞業的平均利潤率達到20%,有些企業甚至高達30%;2011年我國快遞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5%~8%。2005—2011年,快遞業的價格并沒有較大的變化,但是成本卻大幅度上升。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是快遞業成本構成的最重要部分,人工成本通常占快遞業總成本的35%~40%,運輸成本占快遞業總成本的25%~40%。最近幾年我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石油價格也在一路飆升,使快遞業的成本急劇上漲。面對成本上漲,快遞業的價格不漲而趨于穩定的原因在于快遞業的激烈競爭。根據斯威齊模型可知,快遞企業會一起降價而不會一起漲價。成本的上升和價格戰的激烈導致我國快遞業的利潤率大幅度降低,甚至一些企業處于盈虧平衡或虧損狀態,我國快遞業面臨著高成本、低利潤的生存危機。
2、技術進步
我國快遞業現階段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的業務活動主要以人工為主,設施設備水平還很落后,技術投入和信息化水平還處于一個較低的狀態。我國快遞業在節假日出現的爆倉問題,主要原因是貨物的分揀以人工為主,機械化水平低,導致整個作業鏈效率低。在技術投入方面,我國快遞業和國外企業相比差距更大,例如:在電子技術方面,UPS ( 聯合包裹速遞服務公司 )在10年內投入了110 億美元資金,其全球信息網擁有一個專用衛星和 80 萬 km 的通訊網絡,客戶可以隨時查詢包裹的位置和狀態。雖然我國 EMS也建立了網絡查詢系統,但對郵件的監控程度仍然不足,郵件延誤、丟失現象仍會發生,影響了服務質量。
四、我國快遞業發展的出路和對策
1、創新管理理念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快遞企業也要不斷創新管理理念,適應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面對我國中小快遞企業眾多的現狀,可以由競爭轉向合作,建立戰略聯盟,實現資源、技術、管理、人才上的優勢互補,加大科技、資本的投入,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軟件,提高運輸車輛的裝載率,實現規模經濟,聘請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讓我國的快遞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2、加強信息溝通,擴展網絡布局
信息化、網絡化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快遞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勢在必行。完善信息的網絡化建設與管理,實現企業與客戶的雙向連接,確保貨物能安全、及時地運輸到目的地;提高快遞企業的覆蓋率,實現真正的全國無盲點,無論是中小城市,還是偏遠山區,均能安全及時抵達;積極引進先進的信息識別技術完善網絡布局,確立差異化的市場定位。
3、提高服務質量,實現戰略雙贏(包括服務水平的差別化和服務領域的差別化)
服務水平的差別化:針對我國快遞業服務水平普遍不高的現狀,各快遞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通過提高管理水平、機械化程度、人員效率、技術水平,加強企業合作等形式提高企業的服務水平。不同的企業擁有的資源不同,表現出的服務水平也會不同,快遞業的服務水平將呈現出顯著的差別。
4、提高快遞業的進入壁壘
我國快遞企業的數量以較高的速度增長,表明我國快遞業的進入壁壘較低。由于我國快遞業處于發展初期,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規模經濟等都不能成為企業進入的主要壁壘,因此政府規定對快遞業市場結構的調整尤為重要。為了提高快遞業的市場集中度,國家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快遞業申請經營許可的條件,適當提高注冊資本。
五、結束語
運用 SCP 理論分析了我國快遞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我國快遞業市場集中度低,使快遞企業間價格競爭激烈,導致我國快遞企業利潤低、技術創新不足。加上由目前快遞業和電子商務的密切聯系具體化快遞業存在的問題,根據國外比較成功的快遞業模式得出一些建議,根據以上問題提出我國快遞產業發展的幾個方面建議:創新管理理念、加強信息溝通、提高服務質量、增加市場進入壁壘等等。
參考文獻:
[1]盧斌.廣珠城際鐵路客流量預測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4):196-198.
[2]曾曦,王慈光.Logit模型的改進及其在客流分擔率預測中的應用——以成渝城際鐵路為例[J].長沙交通學院學報,2007,23(4):50-53.
[3]Miller,Eric J.The Trouble with Intercity Travel Demand Models[C]. Statewide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Committe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Toronto: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4:94-101.
[4]何明,過秀成,冉江宇等.基于非集計MNL模型的軌道交通方式預測[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0,10(2):136-142.
[5]羅霞,李德剛,高世廉.區外旅客的“路徑-方式”綜合分擔模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6,41(5):554-559.
[6]關宏志.非集計模型——交通行為分析的工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7]秦巖,馬天山.航空快遞的第三方物流發展分析[J].交通標準化,2006,
[8]劉連英.快遞行業流行“換單”運作[N].上海商報,2006- 01- 11.
[9]韓相謙.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打造中國民航快遞國際品牌[N].市場報,2006- 2- 15
[10]閆麗,葉靖克,楊德華.快遞業服務質量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10,(08).
[11]苑春薈,張迅.民營快遞漲價風波的背后[J].中國郵政,2010,(02).
[12]張旭.中國電子商務與快遞業聯動發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6).
[13]姚公安.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體驗滿意度維度結構研究[J].軟科學,2009,(09).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