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環境保護法》及其司法解釋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促進了我國環境公益權的保護。但在現實中,高額的訴訟費用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最大障礙,阻礙了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構建新的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理應成為我們思考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 環境公益訴訟 費用規則 構建
2013年新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制度,2015年1月1日生效的新環保法正式確立民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并完善了相關條款,相關司法解釋又對環境公益訴訟做出了具體規定。這是在專家、學者推動下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一大進步,借由此,很多學者和專家認為,我國民事環境公益訴訟的“春天”即將來臨,民事環境公益訴訟必將呈現生機勃勃的局面,我國的環境損害和環境侵權行為必將受到極大的遏制,環境公共利益將受到很好的保護。
為此,各地紛紛成立專門的法庭,專業受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井噴”現象,但就在我們都歡欣鼓舞的時候,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出現在我們面前:據統計,新環保法生效1個月之后,全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僅立案3起;昆明市環保法庭從2008年成立至今,僅處理8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福建省于2013年4月9日才受理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國每年發生的環境污染案件有上千起之多,是什么原因導致立案率如此低下,這也是專家、學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但是有一個繞不開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環境公益訴訟高額的費用問題。
一、我國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的現狀及困境
總所周知,相較于傳統的民事訴訟,環境公益訴訟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環境公益訴訟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較長的周期性,緊隨其后的也是較高的訴訟費用;其次,環境公益訴訟的公益性要求其不能從訴訟中謀取私益,雖然新的環保法確立了一些諸如環境公益訴訟費用減免或暫緩繳納的制度,但高額的訴訟費用仍然成為制約環境公益訴訟的攔路虎。
據民政部門統計,按照新的環保法規定,全國范圍內有資格進行環境公益訴訟的環保類社會組織達到700多家,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些社會組織大多具有官方背景,且大多數為協會類組織,基本無興趣參與環境公益訴訟,而真正有意愿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大多為民間組織。根據調查,大多數民間組織沒有固定的資金來源,無法保證環境公益訴訟的正常進行,且大多數民間組織每年的活動經費大約只有幾萬元,而環境公益訴訟動輒幾十萬元的訴訟費用讓這些有意愿的民間組織望而卻步。
按照我國目前的民事訴訟制度,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制度必須先交納或先支付前期相關訴訟費用,根據環境公益訴訟的現狀,這些高額費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鑒定費用高
對于環境污染或環境侵權事件,想要確定環境事件對周邊生態、居民等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就必須先邀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評估鑒定。由于環境案件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針對環境破壞事件的鑒定費是一筆大額的支出,另外,由于我國專門從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均較少的原因,導致環境損害評估鑒定的費用一直居高不下。以2011年發生的北京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起訴云南鉻渣污染案為例,為了確定鉻渣對當地生態造成的危害,自然之友向一家鑒定機構請求損害鑒定,當時鑒定機構提出的報價高達700萬元,這遠遠超出了自然之友能夠承受的范圍,更超出了很多社會環保組織的承受范圍。由此可見,高額的環境損害評估和鑒定費用確實是制約環境公益訴訟順利進行的一大因素。
2、訴訟費用高
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訴訟案件的相關費用必須由原告方先行繳納,這些費用主要包括訴訟費、申請費、案件證人出庭費、差旅費、調查費、食宿費等,另外,由于環境公益訴訟周期較長,以及其他情況的突現,很有可能導致實際費用遠超過預期費用的不確定因素存在。同時,環境公益訴訟的公益性要求社會組織無法從訴訟中獲得經濟利益,確還要承擔因環境公益訴訟敗訴可能帶來的損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環境公益訴訟的順利進行。
3、律師費用高
環境公益訴訟的專業性和復雜性要求其在訴訟中聘請專業的律師進行訴訟,專業的律師也意味著較高的費用。根據我國目前的律師制度,雖然我們建立了律師援助制度和律師費用減免規則,但都僅限于個別情況,公益訴訟并沒有包含在內。反觀目前的公益社會組織,很有有組織建立了自己的律師隊伍,大多數均需要向社會律師事務所請聘,即使有部分律師愿意無償提供法律援助,但律師的差旅費和食宿費還是要足額支付的。
二、國外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比較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起源于美國,并被印度首先引進,且被公認為目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較為完備的國家,借鑒其他國家關于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的做法,有利于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的建立。
1、美國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
目前,美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其中就包括環境公益訴訟的費用規則。首先,美國建立了“風險收費制”,這類似于我國的律師風險代理制度,即,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律師先行墊付相關訴訟費用,若案件勝訴,律師不僅能拿回自己墊付的資金,還能從當事人手中獲得一定的報酬;其次,美國建立了律師費用轉嫁條款,即案件勝訴后,律師的相關費用要由敗訴方支付;再次,建立了原告勝訴獎勵制度,為了更好的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進行,也為了從經濟角度引導和激勵民眾積極參與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美國允許勝訴方可以從環境損害賠償金中獲得10%~30%不等的獎勵費用;最后,美國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環境公益基金,專門用于環境公益訴訟的正常運行,符合條件的環境公益訴訟可以申請獲得公益訴訟基金的幫助,其中,該基金中有1/3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撥款。
2、印度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雖然起源于美國,但是印度確是第一個引入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發展中國家,且印度在引入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之后,結合自己的國情,不斷完善、發展公益訴訟制度,目前被國際社會認為是較完善的環境公益訴訟的國家。在環境公益訴訟費用的承擔方面,印度并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具體費用的承擔方式由法官根據案情做出自由裁量,如由原告承擔相關費用,被告承擔相關費用,原被告雙方共同承擔訴訟費用等,但是對于惡意提起訴訟的,要由原告承擔訴訟費用,并接受一定的懲罰性賠償;另外,印度建立了由政府主導的律師法律援助制度,專門幫助和培訓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
3、歐洲國家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
法國建立了檢察長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制度,按照法律,檢察長提起的環境訴訟,一律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德國建立了團體訴訟制度,在具體的環境公益訴訟中,所需的訴訟費用可以由團體資金先行支付。
三、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的建議
新生效的環保法及其相應的司法解釋確立了我國環境公益訴訟費用減免規則:如,原告繳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依法申請緩交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敗訴或部分敗訴的原告申請減免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經濟狀況和案件審理情況酌情決定;案件勝訴后,原告請求被告承擔檢驗、鑒定費用,合理的律師費用以及為訴訟支出的其他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以支持;應由原告負擔的評估鑒定費用,可以從生態環境修復費用以及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款項中支付,以此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由此可見,新的環保法及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環境公益訴訟的費用規則,初步確立了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相關制度。但從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實際出發,參考國外關于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的制度來看,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1、盡快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基金
雖然新環保法及相應的司法解釋建立了生態環境修復基金,以用于支持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順利開展,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法律并沒有細致的規定哪些情況可以從生態修復基金提取資金用于環境公益訴訟,也沒有具體的使用額度,無法從總體上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進行。考慮到環境公益訴訟的復雜性及其長期持久性,建立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基金是比較可行的辦法。首先,環境公益訴訟費用直接由政府支持不太現實,也無法長久的進行下去;其次,參考其他國家如印度等由司法機關酌情分配訴訟費用的制度也不太現實,一方面會賦予司法機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我國目前的司法制度。故而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環境公益訴訟基金是比較可行的,專門用于支付因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而支付的必要費用,真正減輕社會環保組織的資金壓力,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在具體的操作上,可引入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維持環境公益基金的健康運行,確保環境公益訴訟基金能夠真正用于維護環境公共利益。
2、建立律師費用轉移制度
正如上文所訴,在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規則中,由于案件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律師費用也占據了公益訴訟費用的很大一部分。同時由于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結果的不確定性,律師參與其中如若敗訴將無法獲得相應的律師費用,基于律師職業經濟效益的考慮,不利于律師積極參與到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雖然我國新環保法及司法解釋規定了案件勝訴后原告可以請求被告支付合理的律師費用,但法律僅限于“可以”,具體是否由被告支付律師費用,完全卻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更別說原告敗訴后的律師費用承擔了。建立律師費用轉移制度,一方面可以激勵社會組織和律師積極參與到環境公益訴訟中,且能夠合理分配環境公益訴訟產生的的費用,有利于完善我國目前的環境公益訴訟。至于建立律師費用補償制度之后學者和專家擔憂的“濫訴”現象可能發生的擔憂,完全可以通過對律師費用補償機制的完善來規制。
3、建立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
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是指為了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順利進行,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順利進行而提供的支持,如若原告勝訴,則可以從環境勝訴補償款中獲得為訴訟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且能獲得一定的補償。在公益訴訟制度發展比較完善的美國的日本等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環境公益訴訟激勵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的環保法和司法解釋確立了環境案件勝訴后可以由被告賠償環境修復及功能損失補償費,但這筆費用僅用于修復因環境侵權導致的生態損失以及支持原告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并沒有建立環境公益訴訟激勵制度。市場經濟條件下,借助于物質激勵制度,可以有效的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良性運行,對于維護我國環境公益權利、促進環境和諧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金項目: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2015年度青年基金項目:“環境公益訴訟基礎法律問題研究”(2015152001)
參考文獻:
[1]別濤.環境公益訴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汪勁.環境法律的理念與價值的追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王曦.美國環境法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4]冷羅生.日本公害訴訟理論與案例評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朱珍華.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律師費用制度研究[J].陜西社會科學,2014.07.
[6]楊嚴炎,廖海清.印度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及實踐的啟示[J].東方法學,2014.05.
作者簡介:馮炯,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