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社區治理主要存在著社區治理行政化現象嚴重、社區自組織能力較弱、社區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社區協同治理意識和水平不高、社區參與者性別與年齡失調等問題。因此,建議從這些問題入手,鼓勵社區治理的各參與主體共同努力,以期不斷提高我國社區治理水平,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
關鍵詞 社區治理 問題 對策
一、社區治理概要
社區治理是指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轄區單位、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等基于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與機制。社區治理的實質是社會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構建過程,是政府與社會分權的過程,是公民社會發育的過程,是民主完善的過程。
社區治理的主體包括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機構、非營利組織以及社區居民等;社區治理的主要內容包括民生、安全、環境及各類關系;社區治理的機制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居民自治”;社區治理的功能包括社區經濟的發展、社區文化的繁榮、社區環境的美化、社區治安狀況的改善等等。簡言之,社區治理是自下而上社會治理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的需要,是培養公民意識與集體行動的搖籃。
二、我國社區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行政化現象依然嚴重
盡管我國政府在大力推動社區治理的結構轉型,但其思維定勢上的官本位和權力私有化意識仍然嚴重,把社區當作行政區,用政府管理代替社區自治。其主要表現為基層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向居委會下沉了很多不屬于居委會工作范圍內的事務,使得作為社區自治組織主體的居委會不僅沒有成為居民自治的“頭”,反而成了街道辦事處和基層政府的“腿”。
2、社區自組織能力較弱
社區治理離不開社區自組織的參與,但由于公民參與意識不強、參與機制不完善、參與效果得不到保證,致使社區居民自發結成各類團體來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與能力不強,使得非行政性社區組織,如業委會、社區中介組織、物業管理公司、非政府盈利機構等發展相對較弱,組織類型也比較單一,參與社區治理的程度較低。
3、社區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足
由于供給主體較為單一、供給資金短缺、供給制度缺乏保障,使得社區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不能滿足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居民反映的問題長期也得不到解決,比如社區環境臟亂差,公共綠地無人管理、垃圾無人清理,休閑健身設備缺乏,違章建筑增多等等,相關政策文件中規定的社區資源共享也是一紙空文,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4、社區協同治理意識和水平不高
協同治理,意指關系協調、統一行動。然而由于政府行政越位或缺位,社區自組織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輔助而缺少對社區治理的有效參與和獨立表達,社區居民缺乏社區意識而對社區公共事務淡漠,以及從事社區管理與社區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制約,使社區難以成為各方協調一致的共同體,直接影響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的水平與質量。
5、社區參與者性別、年齡失調
目前,大多社區都存在社區參與主體不平衡,總體參與率低的現象。參加社區活動的主要人群為離退休的老干部、老黨員、老職工及中老年婦女,他們成為社區參與的主力軍,而在職職工或中青年人員則參與度很低。同時,很多社區缺乏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使得對社區治理的參與能力不足,社區服務也缺乏活力、領域狹窄、服務方式單一。
三、提高我國社區治理水平的對策探析
1、轉變政府治理理念與模式
由政府栽培成長起來的社區并沒有脫離行政組織的特性,現在許多地區社區的公共權力如社區居委會,名義上來自公意和民選,但實際上卻是行政任命,社區的主要工作職能也是作為政府工作的延伸,完成政府交辦的工作,政府還控制著社區資源,對社區工作主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缺乏平等對話和共同協商。
因此,我們要根據善治的合作理念,促進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進行合作管理,建議政府對自上而下的社區管理體制及權力運作方式進行改革。一是明確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理順關系、明確職責、簡政放權、重心下移、強化基層,讓社區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要求,完善社區基本功能,改變行政化傾向。二是實現社區治理的民主化管理機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教育、引導、鼓勵、政策支持等手段和途徑調動社區群眾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使之參與社區管理和建設,監督社區的各項事務。三是改變政府單一主導的理念,確認社區自組織和社區居民的重要地位,積極回應自組織的合理需求和意見,充分尊重社區居民的人格和合法權利,在政府和自治組織及居民之間實現根本目標上的一致,推進各個主體積極協調參與社區治理的全過程。
2、加強社區自組織建設
社區自組織以社區地域為活動范圍,以滿足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為目的,由社會成員自愿參與成立。社區自組織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載體,其健康發展可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群體利益,化解社區矛盾,提升社會服務,提高社區的自我建設能力。但目前我國的社區自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輔助者,缺乏自身獨立性。
因此,我們要積極推進社區自組織建設,加強政府與社區各類組織及社區成員的合作。一是要取消對社區自組織建立的行政障礙,對社區自組織實行登記備案制度,對符合登記條件的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予以登記,使其在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的指導下,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參與社區事務的管理和服務。二是要積極建立社區自組織的扶持機制,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通過扶持政策、社會資助以及項目委托等多種形式鼓勵社區自組織參與社區建設與社區公共服務的管理,同時對社區自組織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估以確保其誠信自律。三是要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力量積極加入社區自組織,例如居民可以通過參加業主委員會來參與社區治理中的交流、對話與決策,參與對社會事務的訴求,也可通過加入社區文體團隊,來增進居民之間的溝通和了解,且有助于社區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3、提高社區公共物品與服務的供給水平
社區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是社區治理的主要內容,是一個關系社區全體成員切身利益的廣闊領域,比如社區公共設施、社區安全、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社區物業管理等都在其范疇之內。社區治理的核心便是滿足社區成員的上述公共需求,其本質要求就是社區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因此,我們要明確社區公共物品與服務的供給主體,實現供給主體多元化,并建立有效的供給機制。一是政府組織要根據其代表利益的公共性與權威性,充分發揮其在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過程中的先天優勢,成為社區中部分基本公共服務的直接供給。二是市場組織通過價格機制和私人替代,對社區內市場性和準市場性的公共物品與服務實現有效供給,以提高供給績效,降低成本,增強回應性。三是鼓勵社區自組織以及私營企業、其他志愿組織與個人積極參與其中,廣泛開展社區互助性公共服務,提供社區居民所必需的公共物品,提高社區居民的公共福利水平。同時,要明確劃分各供給主體的職權與責任并相互監督,使各供給主體之間權利清晰、職責分明,防止越權、越位、缺位、缺職等現象的產生。當然,拓寬資金來源,建立多渠道的社區融資體系也是完善公共物品與服務有效供給的應有之義。
4、完善多中心的協同治理機制
協同治理是一種旨在探索以政府為主體、其他社會組織與社會服務者共同參與的新型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模式,社區協同治理則要求在準確把握不同治理主體特質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協作和對話機制,培養各治理主體的忠誠度和建立社區治理的統一戰線,促進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及和諧社區的建設。
因此,我們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討論解決社區問題,建立協商機制和協商民主,學會對話技巧,以實現不同治理主體關系協調,統一行動。一是黨委領導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協調好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等社區內各類組織之間的關系,切實維護好社區的團結和穩定。二是政府支持機制,政府在社區治理中要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社區行為,積極培育社區組織,動員社區參與,激發社區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識,并為社區發展提供盡量充分的資金支持。三是社區共治機制,強調多元化的治理主體主動參與社區網絡互動,通過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等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建設,以達到資源共享、和諧共贏。四是居民自治機制,讓社區居民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依法享有參與本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權力,以實現社區自治的目標。
5、增強社區居民參與意識與能力
公民參與的程度和質量是衡量一個社會政治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準,體現著這種社會制度的發展水平,而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程度,無疑是公民參與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社區治理的質量和運行,但目前我國社區居民對社區治理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仍是動員式參與模式且參與人群單一,有序性有余而有效性不足。
因此,我們要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治理的參與意識與能力,發揮其作為重要主體的應有作用。一是居民利益社區化,培養社區概念、營造社區文化、增進社區認同,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吸引不同年齡段居民參與其中,以培育社區凝聚力,建立社區內部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增進社區居民的歸屬感、自豪感和責任感。二是加強社區居民自身素質建設,居民通過社會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把自己塑造成有理性思維的并且能真正運用文化知識和技參與公共政策活動的參與者,同時積極培養本社區專業的社區工作人員。三是完善社區居民政治參與的渠道,居民自發或自覺地組織起來維護自身權益,表達自己的聲音,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渠道,社區居民通過建立各類社區自組織,開展互惠互利的志愿服務,為社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增強其自治能力。
綜上所述,社區治理是通過政府與社區自組織、社區居民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區環境,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最終走向和諧社區的一個過程。因此,針對目前我國社區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還需要各個參與主體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我國社區治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劉佳.轉變治理理念 構建和諧社區——試析社區治理中的居民參與問題[J].行政與法,2007(11).
[2]夏志強,王建軍.論社區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J].社會科學研究,2012(2).
[3]楊云燕.淺談社區治理[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4]張洪武.在治理失效與社區善治之間[J].社會學與社會發展,2009(4).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6]周雪怡.試析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的問題和路徑選擇[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6(9).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