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作學習語言法發展于20 世紀60、70 年代的美國,迄今已有40 多年的歷史。本文在綜合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概括了合作學習語言法的內涵,并提出簡要評價,以期引起更多人對合作學習語言法的關注。
關鍵詞 合作學習語言法 基本內涵 特質 局限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國家間交流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彼此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是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合作學習語言法在這種全球背景下得到發展和推廣,成為當今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合作學習語言法通過組織小組學習活動,促使小組成員在活動中進行信息交換。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對自身的學習負責,同時幫助同伴,互相促進學習。
一、合作學習語言法的特質
1、合作學習是一種相互幫助的學習
學習者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學習,水平較高者要幫助水平較低者,首先要保證自己充分掌握知識,并能將知識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其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同時,水平較低者在獲得幫助后,能及時掌握所學知識,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這種互助是一種雙贏,對兩者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合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同學感情。在合作互助的氛圍中,小組成員共同努力獲取小組成績,增強集體意識,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合作學習語言法最初用來解決種族歧視問題,說明這有利于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班級環境。
2、合作學習也是一種相互否定的學習
合作學習要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否定、相互批判,最終獲得雙方最滿意的答案。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員之間必定會發生意見相左的情況,即相互否定的情況。在這種條件下,學習者的批判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辯證發展觀要求否定之否定。重視相互否定,才能使答案更合理。
3、合作學習是一種交際互動活動
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小組合作,必須在成員認可的會話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溝通、交流、討論等形式實現。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合作學習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完成學習任務,把枯燥的語言訓練嵌入實用的、生動的交際過程中。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合作活動不同,學習者交流的方式也不同。學習者可以通過聽說讀寫譯等多種途徑展開合作,合作的過程就是學習者交際的過程,在交際的過程中學習者也實現了語言學習和語言技能的提高。
4、合作學習是一種多維互動活動
合作學習不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活動,也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活動。有些語言課堂是以本土教師和目的語教師合作組成的,這種教師之間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學習者充分理解和學習目的語。在內容型教學法中,學科教師和語言教師合作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這種多維多模式的互動體系,最大效度的利用了合作的因素,擴大了交流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二、合作語言學習法的局限
1、學習效果難以保證
在合作學習中,小組活動是學習的主要形式。小組成員由高水平學習者和低水平學習者共同組成,水平高的學習者會比水平低的取得更大的學習效果,原因在于水平高的一直承擔著任務的主要部分,而水平低的則沒有機會完成任務,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在活動中,有時因為成員意見不合,雙方達不成一致意見,導致時間浪費,更有可能升級為嚴重的個人情緒對峙,這些都不利于合作的進行,影響工作效率和學習效果。
2、教師標準過高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對學生心理、合作形式、課堂管理也要有十分把握。合作學習語言法中的教師角色不同于傳統課堂中的教師角色。教師必須創造一個有序的課堂環境。制定目標、安排計劃、組織任務,建立課堂結構,將學生分組,布置學生任務,選擇材料,確定時間。教師的重要角色是學習的促進者。在這個角色里,教師必須滿足學生以下需求:互動、教導、關注、提問、闡明、支持、擴展、贊美、強調。促進者應提供反饋,鼓勵小組解決自己的問題,延伸活動,鼓勵思考,處理沖突,觀察學生,提供資源等。
3、難以建立一個明確的評估學生的體系
傳統教學法對學生的評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科學性。學生通過了考試,我們就認為學生掌握了所學內容。而合作學習語言法沒有一個明確的評估體系。合作學習語言法到底是看小組是否善于合作,還是看小組是否很好地完成任務。不能否認有時善于合作的的小組并沒有取得好成績,而取得好成績的小組往往并不擅長合作。這一切好像還存在疑問。隨著合作學習研究的深入,以及當前教育評價理念的不斷更新,如何開發出由多種評價主體、多種評價方法、多種評價對象以及實現多種評價目標的評價體系,是合作學習實踐中存在重要問題。
4、適用范圍受局限
以語言精讀課為例。精讀課堂大多是教師占主導地位,傳授知識,很難在整堂課上運用合作學習語言法。在部分環節,特別是練習對話時才使用合作學習語言法。而這并不能發揮這種方法的全部優點。在語言課堂上,深入和復雜的合作形式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所以合作學習語言法適用于中高級課堂,對零起點甚至初級班并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西方一些研究者認為合作學習適用于讀、寫、算等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教學,它們對于提高涉及較低認知水平的學習成績有著顯著的效果,但對社會學科的教學則效果不大。
三、余論
語言教學法的發展以語言學為基礎,隨著語言學的發展而發展。簡單地說,有什么樣的語言學理論,就有什么樣的語言教學法。任何一種語言教學法既有優點也有局限。合作學習語言法同樣如此。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利用合作學習語言法的特質,在理論和實踐上與語言教學相結合。本文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理論層面上,至于如何將合作學習語言法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如何揚長避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Jack C.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馬紅亮.合作學習內涵、要素和意義[J].外國教育研究,2003, 30(5).
[3]候穎.任務型教學法簡評[J].海外華文教育,2008,(1).
[4]鄭金洲.合作學習[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