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道德教育,就是為了使人們踐行某種道德義務,而對人們施加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的道德影響的活動。我國古代道德教育是以家庭倫理為主要內容的,例如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夫義婦聽等,目的是為了明人倫,它強調個人對家庭或家族的依附性,是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強韌紐帶,以忠孝為核心的家國同構的政治社會體系,后來,學校道德教育才日趨豐富。在現階段,我國的道德可以分為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兩個層次,我們在踐行社會主義道德的同時,還應大力宣傳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具體表現為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等,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五愛”教育,也是現階段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有利于幫助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建立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
根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我們主張分層次、分階段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原則教育、規則教育分別具有激勵功能、指導功能、約束功能,而我們往往習慣于對學生進行理想層次的教育,忽視了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學校德育功能的失調和不足大多出于結構的不合理??茽柌裾J為,在中國的道德教育中,對道德主體的價值認識不夠,在學校的道德教育中,應該以價值體系為根基,以正義為核心,來提高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這對中國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啟發。此外,道德的階段性,決定了道德教育過程的多層次性,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層次性和道德發展的漸進性,要因材施教。學校道德教育的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根據其道德發展階段的特點,循循善誘地促進其道德發展。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創造條件,廣泛開展各種道德教育活動,為兒童提供參與各種社會道德問題討論的機會,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促使道德思維更高水平的發展。
在這里,我們可以對中西方的道德教育進行一下比較。西方人重其師所受之學,而其師則為一分門知識之專家;中國則重其師所傳之道,而其師則應為一具有德性至通才。中國重視私德教育,而西方重視公德教育。我國的學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內容,更加重視向學生傳授系統的道德知識,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對道德規則教育的內容相當忽視,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教育的比重較大;西方學校德育的內容限于道德教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維能力,道德規則和道德原則教育占重要內容。因此,我國的道德教育,需要加強對道德規則的教育,改變理想泛濫而規則匱乏的局面,需要加強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敏感性,同時要對學校德育的內容進行分類和分層。
從知、情、行、意四個方面的關系來看,道德教育在品德結構里分為主行說、主知說、主情說和主意說,品德結構是知情行的和諧結合。進行道德教育,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一、說服。說服以演繹、歸納、類比等推理為邏輯規則,強調動機和結果,以說理的方式使人信服,區別于用權威、權力、暴力、專制、威脅、恐嚇等強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的壓服。在現今的民主社會里,我們強調說理教育,通過理性說服來保證自然權利,進行道德教育,使人之為人,從而實現社會和諧。
二、討論。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是能言說的動物,言語的功能在于辯乎正義、辨別善惡,自由言論是一種自然應當。西方人認為言重于行,而古代中國人卻敏于行而慎于言,顯然是專制社會剝奪了人的言論自由。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我們要崇尚言論自由,任何言論都應該被講出來,然后再進行公開的討論。討論也是如今在學校課堂教育中我們所提倡的一種方法。
三、示范。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也可以用社會學習的理論來解釋,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習得的,教師是學生進行觀察學習的榜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師弟子實如同學,教與學平等,共一業,師與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主體性的個人,在教育活動中的交往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所以是平等的伙伴關系。
四、體諒關心。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學習,都具備學習能力,不分種族、民族、性別或者經濟地位的影響,而現實卻往往并非如此。目前我們的教育現狀是標準化課程、標準化教學和標準化考試,采用高度獨裁與控制性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損害孩子們的學習欲望的,而沒有考慮到孩子們想要學什么。知識水平高是不是就等于有教養?人文教育往往給人受到良好教育的假象,實際上卻是為升入大學、為進入更高的社會和政治階層而進行的教育,為專家崇拜提供了支持,是在道德上貧困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諾丁斯主張要學會關心,要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要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減少誤解和偏見,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同時也要關心他人,因為任何人都需要被關注和理解,在處理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友誼、愛情等各個方面,都需要交流和關心。這也是進行道德教育所需要重視的。麥克菲爾的道德體諒模式也強調教師應與學生平等相處,不能忽視學生的人格尊嚴,應把學生的看法作為道德教育理論的重要依據,動之以情,以情感人。
五、行動。道德教育在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行動能力,這也應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而我們的道德教育往往以知識教育為主,很少落實到行動。杜威認為,我們道德教育的偏頗,在于教會學生有關道德的觀點,而不是形成道德觀點。只是幫助我們掌握有關道德的觀念,而不是指導自己的行動。紐曼開發的道德教育社會行動模式,強調每個公民都有對公共事務施加影響的權力,旨在提高學生揭露、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如果不把道德理想付諸實踐,那么道德反思和到的討論永遠是空中樓閣。道德教育只有在實踐中貫徹,我們才能真正的去為改變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