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程大部分是在限定的時空內完成的,《品德與生活》作為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綜合課程,往往需要突破課堂的時間、空間限制,選擇合適的課程形式,根據內容與學生需要進行課程組織,以實現高效之目的。本文以鄂教版《品德與生活》(以下稱就“本冊“)為例,談談課程組織基本形態、方式,并結合具體案例,分析課程形式抉擇的具體方法。
一、課程內容的基本分型
本冊共4個單元。以課程內容所呈現出的主要學習活動方式為主要參考,并結合低年段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課程內容進行分型。通過分型,幫助教師預先設定課程組織形式做好內容、材料、環境和教學方式上的籌劃與準備。
1、課程教學時間延伸型。本型課程特點是,觀察為主要活動,利用生長、生產的時間過程順序觀察,為學生獲得直觀感受。本類活動更傾向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在觀察順序、重點、記錄等方法上,有著更為清晰要求。本類課程還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時間。
2、課程實施場地開放型。本類活動的特點是,不能局限于教室,需要利用合適的場地或者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這類活動涉及的是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能夠在合適的場地來安排學生的活動。比如《我們都是好朋友》、《春天里,植樹忙》等。
3、課程實施情境體驗型。以學生親身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需要根據內容要求,尋找或者布置適當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直接體驗情況下進行學習。比如《戴上紅領巾》、《我們的節日》等。
4、課程要求自主操作型。本類課程特點是要求學生操作為主,進行多次的反復訓練,而且需要濃厚興趣支撐的實踐中學習。比如《讓疾病走開》、《說說我們班》、《今天我值日》等等內容。
二、課程活動的基本方式
1、討論。討論活動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的形式,可是全班的、隨機的,也可以是預設的。教師應把學生身邊的現象、事例引進課堂,在課堂上發動學生開展討論,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兒童只有在同伴的交往中,才會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相互比較,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觀點與他人有別,對他人的觀點提出質疑和修改意見,使學生在討論中集思廣益、互相啟發,有所收獲。
2、操作性、實踐性活動。這類活動包括兒童自己動腦動手的小實驗、小制作、飼養、種植等活動,適用于開展科學探究學習、發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學習實際的勞動本領等方面的活動。小實驗、小制作等類型的活動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作為課后的實踐或專題活動進行。
3、教學游戲。這是在教學中所采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容配合的活動方式。游戲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學習科學知識等是很有用的。
4、參觀訪問。充分利用各種校外教育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實踐, 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實踐能力。如參觀烈士陵園、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以及各種社會設施,訪問社區和各種社會人士等??稍诹私饧亦l的變化、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科學教育以及培養兒童的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應用這種活動形式。
5、欣賞。這是一種以兒童的體驗、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活動。欣賞的對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兒童喜歡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6、講故事。以故事情節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兒童的活動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個或幾個故事;把講故事與角色表演相結合;舉行“故事大王”演講會等。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讓兒童能通過故事激發情感,領悟道理。
除了這些教學方式之外,講授、練習等方式,也是課程組織形式考慮的重要形式。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的需求,大膽突破,在這些教學方式中做靈活選擇,形成適合的課程組織形式。
三、課程組織的實戰解析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選擇符合兒實際生活的內容來組織活動,預設好活動方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因為《品德與生活》屬于實施情境體驗型的課程居多,故在抉擇中,需選用多種教學活動組織方式:
一是討論。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教學中議一議環節,就是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如果遇到以下這些情況又該怎樣做呢?讓學生在討論辨析活動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在討論辯論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二是教學游戲。這類活動是為了讓兒童獲得某些難以身臨其境去學習的體驗、經驗、知識等,而有目的地創設某種情景,令其經歷的仿真性演習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扮演角色是兒童喜聞樂見、親身體驗、親身感受的活動方式,對兒童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是欣賞活動。這是一種以兒童的聽覺和視覺體驗、感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愉悅中進一步感受真善美,升華情感。
由此可見,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務于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和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此外,教學活動的時間也要靈活機動,要根據活動主題和具體內容來確定,可以在一課時內完成,也可以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安排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或課后的延伸活動來配合完成。在組織開展這種活動時,應該關注活動的過程、活動反饋及活動的再加工,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巧妙地引領、點撥,在層層深入的活動中,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逐步生成。
(作者單位:枝江市七星臺鎮石套子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