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鑒于中職學校學生的特殊性,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不能僅停留在學生的任意發揮之上,班主任老師應加強引導,促進德育效果的實現。本文從審美角度對班級文化加以分析。
關鍵詞 班級 文化 中職
班級文化對于良好班風的形成、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級文化建設不僅體現了班級學生的整體風貌,也體現了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方向性引導。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適當地加入美的元素,會對整個班級文化的形成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一、美的必要性
中職學生雖不是人生的失敗者,但無疑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缺乏人生目標、自控能力差、做事情缺乏原則、特別是無論生活、學習都重感性認識等。所以,環境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及行為習慣的養成產生著更多的影響,比如在整潔的教室里一旦出現兩三處垃圾,很快,大家都會成為垃圾的制造者而非衛生的保持者。如果當班主任問及誰扔了垃圾時,大家便會忘記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甚至他們會認為反正衛生已經這么臟了,多一些又何妨,就算被老師發現也是一臉的無所謂。鑒于他們的此類特點,中職班級文化建設更應突出“正面”引導,喚起學生對正確觀念和行為的認識和理解,發生內心地產生羞恥感,才能幫助學生自覺地行動起來。班級文化建設中加入美的元素,會使中職生通過感覺器官滲透理性因素,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什么是美
真善美一直是我們人類孜追求的境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命題,是真與善的結合與升化,一般通過文學、藝術等文化手段加以體現。著名哲學家康德早已在他的三部曲里有過詳細的論述,他根據先驗綜合方法提出了審美判斷力是美和美感的共同本源的思想。將對美和美感的理解定位于人的主體能力。也就是說人能夠將理性與感性結合起來。二十世紀的西方美學家則在康德基礎上,將個體感覺擴大化,并做為產生美的依據。
基于以上理論,班級文化建設也需要美的指導與引領,通過美的班級氛圍充分與學生的自我感覺相融合。
但是,一些班級總有這樣的現象:或是花里胡哨,拉一些金花、懸掛些飄帶,或是加入一些非主流時尚元素。這些并不奇怪和難以理解,因為十五六歲的孩子本身就處于一個極其多元化判斷時期,并未形成一個固定的審美標準,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外部因素和同類群體因素的影響。曾經有一個班級里就出現了即便在成人世界也曾流行一時的骷髏頭形象,他們并不真正理解美的意義,只覺得好玩的、新鮮的、“流行的”或是刺激的、“大眾化的”、“耀眼的”便是美的。
所以,美不僅僅在于形式和外觀,它一定是包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的藝術表現。在我們人類社會里,除了眼球看到的五光十色、色彩斑爛之外,美的表現無處不在:自強不息是種拼搏之美,揮淚流汗是種勤勞之美、悅納萬物是種胸懷之美、蓬蓬勃勃是種生命之美……做為班主任老師,應該有意地將這些“美”的元素引入班級文化建設之中,培養并逐漸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觀念。
三、美的元素選擇
中職學校因專業設置、學生生源等實際狀況而導致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家庭背景等影響下的學生情況各不相同。所以,選擇怎樣的元素加入班級文化建設中去,使班級“看起來更美”便需要班主任老師充分掌握本班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清一色的都是女孩子,走進她們的班級,總覺得走進了童話世界,浪漫與幻想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部分孩子在校表現一般都相對較好,而且思想單純,缺乏對職業和社會現實的理性認識,因此,針對這類班級,班主任老師就要刻意地減少班級浪漫氛圍,多融入一些促進她們進行理性思考的內容,比如“剛性”的物體等,可以讓圖畫少一些,文字多一些。而對于計算機專業的男生來說,他們不僅表現在與女生的性別差異之上,同時也有著自身特殊的表現,這些學生長期地沉浸與人機對話之中,他們的關注目光更多的在虛幻世界,而與現實生活卻仍然無法達成一致。所以缺乏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甚至是對家庭、生命的有效尊重。對于這個群體,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則應該多使用一些柔和、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年級的不同,在元素的選擇上可以不斷地改變,以適應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
四、對美的引導
對學生特點和把握和美的元素選擇這些對于班主任老師來說都不算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關鍵的是,在這一切建立起來之后的價值引導工作,否則,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切成果都將形同虛設,起不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筆者曾經帶過的一個計算機班級,充分利用了班級文化中存在的美的元素,長期對學生進行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根據班級中男生多的特點,班主任老師在班上放了一盆仿真花,仿真花的好處就在于它可以長時間保持鮮艷的色澤,也不會被這些毛手毛腳的男生給迅速奪去生命。剛開始,大家不以為然,覺得它的存在無非就是一個裝飾。一個清晨的早讀時間,陽光很好,通過寬大的玻璃剛好透射在那盆花上,被照得通體發亮,且分外鮮明。這時,班主任趕緊抓住這個時機,讓大家把目光投射到花盆上,果真不出所料,同學們似乎發現這盆被自己忽略的假花竟然如此美麗,唏噓贊嘆著,在氛圍的幫助下,老師順勢提問學生它美在何處,學生從各個角度來回答,接著,便問如果這是一盆真花,現在會是什么情況。大家哄堂大笑,自然,都已經想到了它的命運。于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同學們每天利用早讀時間全神貫注地盯著這盆花至少看一分鐘,且把它當做真花來愛護。而每隔一周或兩周,老師都會隨機提問學生,又從花里看到了什么。有的回答說看到了生命的頑強,有的說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有的說看到了媽媽的臉龐等等。時間久了,這些學生就會將對花的感情擴至班里甚至校內、校外,毀壞公物的少了,對生命的尊重多了,打架的人少了,樂于幫助別人的多了。
美的班級氛圍里,誕生了一群關注“美”的男孩子。
(作者單位: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