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是世界政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是,對于這個概念的解釋卻莫衷一是,其中部分原因在于這個概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主權(sovereign)和國家(state)。
關鍵詞 國家 主權 民族
國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政治單位,它具有兩個關鍵特征,即領土(territoriality)與主權。領土指國家所管轄的地區范圍,主權則是指統治領土的絕對權利。在討論世界政治的時候,國家有兩個同義詞,即“state”和“country”。擁有主權意味著不需要從屬于一個更高的權威。在傳統的君主國家中,國王或者女王是主權者,享有統治其領土的最高權威。而在民主國家中,人民擁有主權,并且授權其選舉代表進行統治。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美國被稱為一個國家(state)。它是一個由被稱為“州”(“states”)的政治單位組成的聯邦(federation)。這容易引起混淆。二者的區別在于,州或者邦擁有領土,但是缺少主權,擁有地方的管轄權,但是卻從屬于聯邦憲法。
另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國家(state)一詞經常被用來指一個國家(country)的政府(government),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指構成政府的機構(institutions)和部門(offices)之結構(structure)與做法(practices)。這在政治學科中比較常用,有時是為了表達方便。
另外“民族”(nation)經常被用作“國家”的同義詞,原因在于“民族”這個詞通常是指一個具有共同語言、文化、宗教、歷史、認同的群體。“民族”或許與“族群”(ethnic groups)更為接近。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一個自我定義的實體,很難給出一個客觀的定義。18世紀和19世紀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通常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國家。如果一個國家內的絕大多數公民屬于同一個民族的話,那么這個國家就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一些真正的民族國家,如日本韓國等主體民族單一的國家,而多數國家都不再具有族群的單一性。關于國家還有很多彼此競爭的概念界定。
1、現實主義國家觀
現實主義者一般持國家主義,或國家中心主義的觀點。他們認為,國家是一種自治行為體(autonomous actor),僅僅受制于國際體系的結構性無政府狀態。國家享有主權,作為一種主權實體,國家具有用權力術語界定的一套固定目標——即國家利益。不同類型的權力都可以轉化為軍事權力。盡管權力對于現實主義者來說具有首屈一指的重要性,但是,意識觀念在現實主義的判斷中也是重要的。例如,意識形態可以決定國家的性質,古巴的國家性質就取決于其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只是根據現實主義者的觀念,在國際關系中,當國家通過權力和觀念有所作為時,它是作為一種自治的、單一的行為體而采取行動的。簡言之,現實主義者將國家看作是一種自治行為體,僅僅受制于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擁有主權,受益權力術語界定的國家利益的指導。
2、自由主義國家觀
從自由主義觀點來看,國家享有主權,但是國家并不是自治行為體。正如自由主義者認為國際體系反映的是發生在很多行為體之間的一種進程一樣,他們把國家也看作是一種進程,其功能在于維持博弈的基本規則。這些規則確保包括政府和社會在內的各種利益得以在政治博弈中公平而有效的競爭。不存在清晰或者一貫的國家利益,而是有很多國家利益。這些利益通常在一種多元的框架中彼此競爭。國家利益會發生改變,國家利益的變遷反映了國家內部,有時候也包括國家外部,彼此競爭的不同集團的利益及其相對權力地位。簡言之,自由主義者把國家看作是一種涉及各種競爭利益的進程,是一種政府和社會利益的反映,是一種多種多樣、變幻不定的國家利益的存儲器,并且是一種可替代性權力來源的處理器。
3、建構主義國家觀
因為建構主義者把國家利益和國家身份看作是社會建構的,因此他們對國家的概念界定非常有別于其他任何一種理論視角。對于建筑主義者來說,國家利益既不是物質性的,也不是給定的。國家利益是理念性的,是不斷變化的,既是對國內因素的回應,也是對國際規范和理念的回應。國家之間分享一系列目標和價值觀,它們國際和非政府組織社會化,接受了這些目標和價值觀。規范改變國家偏好,進而國家偏好影響國家行為。同樣,國家還具有多元身份,包括存在共同理解的國家身份。國家身份也是不斷變化的,改變國家偏好并進而改變國家行為。簡言之,國家“造就”體系,體系“造就”國家。在建構主義者看來,國家是一種社會建構的實體,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國家利益的存儲器。受到可以改變國家偏好的國際規范的塑造,受到可以塑造和在塑造國家身份的不斷變化的國家利益的影響,被國際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社會化。
4、激進主義國家觀
激進主義者提出了兩種非傳統國家觀,分別強調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在國家形成與運作過程中的作用。工具性(instrumental)馬克思主義觀點把國家看作資產階級的執行代理人。資產階級對直接的社會壓力,尤其是來自資本家的社會壓力,做出反應。結構性(structural)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國家是在資本主義體系結構內進行運作的。在這個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家擴張的驅動力不在于資本家的直接壓力,而在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強制要求。兩種觀點都不認為存在國家利益;國家行為反映了經濟目標。每種情況下,真正的國家主權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國家在不斷地回應來自外部以及內部的資本主義壓力。簡言之,激進主義者認為國家是資產階級的執行代理人,受到來自資本家的壓力和影響,受制于國際資本主義體系的結構。
參考文獻:
[1]約瑟夫·奈.理解全球沖突與合作:理論與歷史[M].2012年10月第1版.
[2]瑪莎·芬尼莫爾.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Martha Finnemore) [M].2012年10月第1版.
[3]卡倫·明斯特.國際關系精要[M].2012年10月第1版.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