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廢除出租車專營”、“推動出租車體制改革”的呼聲備受關注。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出租車改革已經進入重要階段,初步指導意見已有大體輪廓。改革意見最快上半年出臺。在談及出租車、專車之爭時,楊傳堂表示,今年交通部將出臺專車市場指導意見,將對專車、出租車制定出指導價。
專車發展來勢洶洶
“免費的飲用水、充電器、紙巾、上下車司機的開門服務,專車確實高大上。”家住武漢市水果湖的王小姐對專車推崇有加,從單位打車回家,一般得十多元,而叫一輛專車,使用優惠券后,打車費用基本可以全部抵扣,非常劃算。
專車除了優質的服務,更有現金優惠券轟炸,最低5元,最高15元,逢年過節更有百元以上優惠抵扣券贈送。和出租車相比,專車代金券贈送金額可是翻幾番。受優惠抵扣券刺激,像王小姐一樣頻繁使用專車的消費者正在“被養成”。
自2013年起,一場由移動互聯網技術掀起的城市出行方式變革在全國悄然興起,2014年的打車軟件補貼大戰,改變了上百萬出租車司機運營和上億城市居民的打車方式。
“不同于打車軟件,方便乘客出行。專車軟件可以說是出租車的補充,從本質上緩解了打車難的問題,也讓我們企業自身擁有可控的自主品牌。”快的一位負責人私下透露,“這也是為何在打車軟件興起之時,受到出租車公司的追捧,現如今在專車入市時,他們又是另外一番嘴臉。”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規定,只有出租車公司有資格運營提供招車(出租車、專車)服務。但在現行環境下,一二線城市出租車數量和服務質量早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才給了專車繁殖空間。借著移動客戶端逐步取代PC時代的大勢,專車的發展勢不可擋。
高收入誘惑的哥跳槽
滴滴和快的開拓專車市場之后,神州租車閃電入局,之后AA租車、易到用車、Uber專車相繼入市,一年不到,專車市場已經從兩強相爭發展到遍地開花。
“打車軟件是前期積累的過程,但我們還是得依賴出租車。專車不一樣,從最終結果來看,我們是一種交通出行的補充。”滴滴專車公關人員分析說,打車軟件雖然改變了乘客的出行支付方式,卻并沒能解決“打車難”的本質問題,究其根本是打車軟件依賴出租車系統生存,卻又不能自身拓展的弊端。“乘客在叫不到出租車的情況下,打車系統會自動推薦用戶選用專車服務,在此過程中,乘客打車難的問題,才能得到部分緩解。”該人士認為,在新一輪的細分市場中,專車服務順勢而為。
“出租車司機服務原本就一直被詬病,現在大多數公司都是一樣,車多司機少,我們招人難。”武漢盛源公司負責人在處理一起出租車司機宰客事件中提到,出租車司機難招是服務質量無法提升最主要的原因,造成了出租車行業的惡性循環。
專車駛來,不僅沖擊了原有的出租車收入,更是搶奪了一批有資歷的老司機。“月入過萬,睡到自然醒”,成為不少出租車司機轉行做專車司機的理由。對于出租車運營公司而言,被司機炒掉的另類沖擊,也是行業將面臨的一大問題。
武漢“專車”司機李師傅曾是有十年工齡的出租車司機。他直言,收入高、旱澇保收,是他選擇做“專車”司機最大的誘惑。李師傅說,在“專車”和出租車的不斷碰撞之后,專車公司反而使出租車司機多了一種選擇:不開出租車可以跳槽去開“專車”。
IT三巨頭齊聚專車市場
從依賴出租車占有市場,轉而自持品牌,打車軟件的角色也從一個“奶媽”升級成為“準媽媽”。這也決定了,專車這個“親兒子”會在今后成為打車軟件發展的重心。所以,重演燒錢補貼大戰的輝煌,可預見將在專車服務領域掀起一場新的戰爭。
“補貼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剝離客戶手段。在專車之前,我們打車軟件的用戶忠誠度達到了75%,在這部分用戶中,我們推薦了專車優惠券,效果也是非常明顯。”滴滴專車內部人士透露,在專車使用剝離過程中,逐步減少專車優惠券時,用戶的使用忠誠度也達到了35%,“這部分人是需要專車服務的,未來也會持續使用,這筆補貼的必要性顯而易見。”
與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出租車電召領域的補貼大戰如出一轍,專車領域一下子涌進滴滴專車、易到用車、一號專車(快的)、AA租車等多家企業。就在滴滴貌似要一統江湖之時,神州租車以25億補貼殺入,而國際巨頭、估值410億美元的Uber又與百度聯手,在國內正式落地。
盡管專車市場剛萌芽不久,就目前而言,僅從各家背景來看,專車領域儼然已經進入弱肉強食的階段。
打車軟件市場可謂動作頻頻,繼部分企業向監管部門舉報兩家企業合并涉嫌壟斷后,神州專車也趁機加大推廣力度,把“充100返100,上不封頂”充值優惠活動延續至6月1日,再度掀起專車領域的價格大戰。
同期,快的與支付寶、新浪微博以及線下超市、院線聯合發放數億個打車紅包。滴滴也為用戶送出數千萬份“春節回家大禮包”。而這其中,超過半數的紅包為專車紅包。
專車軟件補貼大戰從去年直燒到今年初,短短7月共有19輪風投融資,金額保守估計過百億。隨著Uber的來華,國內專車領域更是集齊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三大巨頭。
補貼結束 火爆難以持續
武漢專車司機任師傅向記者坦言,專車司機所謂的高收入,其實很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獎勵。他透露,去年專車生意最火時,他搶到一單路程較遠的生意,后臺獎勵100元。只是在如此瘋狂時期,月收入才破3萬元。他還表示,專車司機看上去收入高,其實也很辛苦。為了搶單,至少同時使用2個專車軟件,其實也挺費神的。
作為前出租車司機,任師傅認為,雖然目前選擇專車的乘客在增加,但相比出租車收入差距并非很大。
“生意確實比去年難做許多。”一號專車司機張師傅收入降低的感覺尤為明顯,他開的是租賃公司的車,去年年中推廣期最高峰一天做20多單,目前每天能做五六單。今年加上補貼和獎勵,總收入已經從2萬降到了1萬元。
燒錢大戰后期,補貼的不斷減少,打完最后一刻子彈,專車的服務質量問題凸顯,如何有效長期運營,仍是各個公司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旦補貼結束,專車司機月入兩萬元的好日子也將一去不復返,市場繁榮還能否繼續?
“人車分開”才能解放專車
武漢市客管處一位負責人在談及專車時表示,“不管是專車,還是私家車,肯定都不可以進入出租車行業,他們的本質都是非法運營。”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在專車為乘客開拓出行渠道的同時,也不可忽視他們對傳統出租車帶來的嚴峻挑戰。對于乘客而言,專車是一種出行方式,是一種出行選擇。而對于整個出租車行業而言,“滴滴”專車、“快的”專車等專車服務的興起,是實實在在的切分行業蛋糕。
長江商報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從去年底開始,全國已有沈陽、上海、北京、廣州等17個地方主管部門公開表態,將“專車”尤其是其中的私家車定義為“黑車”,更有部分城市認定專車為非法營運,并開出罰單。
(來源:長江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