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一種以非刑事化方式處理刑事案件的模式,刑事和解所追求的最高價值是社會沖突的化解和社會關系的和諧,旨在化解當事人雙方的矛盾,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在實踐中能夠更好地達到案結事了。刑事和解程序的適用給了加害方和被害方選擇訴訟結局的機會。使加害方與被害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協商,加害方通過賠禮道歉、經濟賠償等方式取得被害方的原諒,最終達成和解。
關鍵詞 刑事和解 刑罰 刑事訴訟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特征
刑事訴訟以報應主義為基礎,以懲罰犯罪為手段,以判決公正為追求,以預防犯罪為目標。一個公正的判決無疑是正義的實現,但是,從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王漢漠拉比制定《漢穆拉比法典》開始,一部部極度鮮活的刑法史告訴我們,殘酷的刑罰制度從未能真正有效地遏制犯罪。
刑事和解符合和諧社會、案結事了的理念,能夠提高訴訟效率,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社會關系,強調人性化辦案思維,開辟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新途徑,體現了以人為本位的價值觀。在刑事和解理論者看來,犯罪并非個人與國家間的爭斗,而是個人與個人的爭斗。犯罪是社區中的個體,對另一個體的利益侵害,而并非侵害國家利益或是社會利益的行為。由此,犯罪處理的過程,不是犯罪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重構,而是犯罪人與被害人、社區之間的關系恢復。因而,在處理方式上,絕非排他性地依賴于訴訟這一唯一方式,而是應當允許在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開展充分地協商。
相較于刑事訴訟,刑事和解制度強調在雙方自愿的前提下,以說服教育為手段,公正與保護并重,直接作用于犯罪人的內心,使其能知錯就改,這種內心的悔悟、良心的發現,其力量遠比任何外部強制力強大、持久。通過檢察人員對被害人與犯罪人雙方進行說理、教育,達成和解,在這一過程中,相對刑事審判來說,往往有更多的社會普通民眾參與。每一次調解,對被害人、犯罪人以及他們周圍的人來說,都是一堂生動的法制教育課,這種親身參與必然在每個人心中留下烙印,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圓滿地解決糾紛,而且讓更多的人受到了法制教育,而刑罰則遠離一般社會大眾,其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僅限于對犯罪人個人的懲罰。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意義
“調解是暴力、自力救助或者訴訟的替代措施……它可以被定義為一種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參與者在中立者的幫助下,有系統地將爭執的問題孤立出來,以便顯現選擇、考量替代,并達成一種滿足各方需要的一致和解。調解強調參與人對做出影響自己生活的決定所負的責任。因此,它是一種自我授權的過程?!庇袑W者指出,“在現代法治社會,刑事和解則是公法的私法化的表現,是公權力對私權利的讓渡的結果?!标惾鹑A教授認為:“中國近年來興起的刑事和解制度盡管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在制度設計方面,都可以從恢復性司法中找到一些類似的要素,但兩者在本質上還屬于不同的兩種司法模式。為避免誤解,我們有必要將刑事和解制度視為一種私力合作模式,以區別傳統的對抗性司法模式,也區別于那種國家公訴機關與被告方通過協商達成合作的公力合作模式”。
新刑事訴訟法關于當事人和解的特別程序以及兩高一部的相關規定,對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程序做了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標志著刑事和解正式以法律明文規定登上法治舞臺,從而開啟了中國式刑事和解的新階段。刑事和解的設立,更主要的意義不是擴展了司法機關的職權,而是更多地考慮到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對其予以法律上的引導。設定和解程序后,對犯罪嫌疑人、被告從寬處理的法律依據和法律要求更加明確,當事人特別是被害人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得到尊重。通過刑事和解,真誠悔罪的犯罪嫌疑人獲得了從寬處罰的出路,被害人權益則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以檢察工作實務尤其是公訴環節與刑事訴訟監督環節為切入點,對國內刑事和解的運行情況開展實證分析,尤其是在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之后,對檢察官在刑事和解中的角色定位,對刑事訴訟中公正與效率矛盾的有效調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在目前實踐的刑事和解中,和解雙方被各自的近親屬或者律師所代替,刑事和解近乎演變為經濟賠償與從輕處罰的交易,演變為附條件減刑的談判,已經背離了刑事和解的初衷?!盎ㄥX買刑”只是單純的錢與刑的交換,加害人對犯罪沒有真誠悔改之意,或者對被害人不僅不道歉而且也沒有真誠的認罪態度,公權力完全沒有必要將經濟賠償作為加害人換取對自己的從寬處理的籌碼,刑事和解制度中的“和解”并非交易或者交換,它實際上是一種公權力處理問題的態度,有必要破除人們對刑事和解的誤解,尋求并探索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合作,極力的保障與維護私權利的行使,排除刑事和解制度成為空中樓閣的現象。
參考文獻:
[1][美]博西格諾等著,鄧子濱澤.法律之門[M].華夏出版社,2002:669.
[2]徐岱,王軍明.刑法謙抑理念下的刑事和解法律規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05).
[3]陳瑞華.刑事訴訟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國的興起[J].中國法學,2006(05).
作者簡介:黃偉 男(1985—) 貴州貴陽市人 貴陽市南明區人民檢察院書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