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器官移植手術的不斷增多,對于器官的黑市買賣、走私等非法行為也不斷增多。明確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和權利歸屬才能保障器官提供者對其自身器官的所有權以及處置方式的合法性,也能保障器官接受者通過合法渠道獲取其所需器官并保障其接受移植之后的合法權益。此外明確了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以及權利歸屬還有助于我們形成一個對于人體器官獲取、利用及移植的基本規則。因此研究器官的法律屬性及權利歸屬意義重大。
關鍵詞 人體器官 法律屬性 權利歸屬
一 、人體器官之概念
由多種組織構成的能行使一(特)定功能的結構單位叫做器官。本文所界定的人體器官是泛指一切可進行移植的來源于人體自身的組成部分,既包括傳統醫學上認為屬于器官的心、肺、肝、腎、胰、脾等,也包括通常認為屬于組織的角膜、血液、骨髓、皮膚、精子、卵子等,但不包括可在生產線上進行批量生產復制的,非來源于人體自身的人造器官。
二、明確人體器官法律屬性及其權利歸屬的意義
器官移植是指摘除一個身體上的器官,并把它移置于同一個體( 自體移植) ,或同種另一個體( 同種異體移植) 或不同個體( 異體移植) 的相同或不同部位,以達到醫療目的的手術[1]。在現代社會,器官移植這樣的醫療方式迅速發展,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器官移植的應用也越來越多。這樣就導致醫療過程中對人體器官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通過正當途徑能獲得的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而人體器官的黑市交易、走私倒賣等違法現象大量存在。
如何解決上述各種違法處分人體器官的問題,唯一的途徑是將其納入國家立法規制的范圍之內。從而既可以使得器官捐獻者以及接受器官移植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也可以對非法買賣器官的行為進行規制。要將其納入法律調整的范疇之內,首先要明確的兩個問題是如何從法律的意義上對其屬性做出界定,以及其權利歸屬如何。只有當器官的法律屬性和權利歸屬得到了明確時,器官提供者才能在合法的前提下對其自身器官做出恰當的處分。也只有明確了這兩個問題,才能保證接受器官移植者能通過正當途徑獲得所需要的器官并保障其接受移植之后的合法權益。此外明確了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以及權利歸屬還有助于我們形成一個對于人體器官獲取、利用及移植的基本規則。因此研究器官的法律屬性及權利歸屬意義重大。
三、人體器官法律屬性及其權利歸屬
本文對人體器官的討論是依據對器官的分類,從三個層面上進行的。從器官是否依然有生命功能這一角度,我們可以將器官分為活體器官和尸體器官。從是否已經與活體進行了分離這一角度我們又可以對活體器官進行分類,分為未與活體脫離的器官和脫離活體的器官兩類。因此本文的論述將分別針對未與活體脫離的器官、脫離活體的器官及尸體的器官這三個分類進行。
(一)未與活體脫離的器官的法律屬性及權利歸屬
未與活體分離的器官就是指存在于自然人身體之上的器官,其為自然人身體的組成部分,其應屬于自然人身體權的范疇,同時也是自然人人格權的載體。身體權,是指自然人保持其身體組織完整并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身體組織并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他人違法侵犯的權利。未與活體脫離的器官是自然人身體的組正部分,是保障其身體完整性這一權利行使的載體,所以器官應屬于身體權的范疇,并且由于身體權本身就是人格權的一個構成部分,使得器官在脫離活體之前也具有一定的人格權屬性。活體器官在未與活體分離之前并非法律上物。如我國臺灣學者史尚寬認為,活人之身體,不得為法律之物,法律以人為權利主體,若以其構成部分即身體之全部或一部為權利之標的,有反于承認人格之根本觀念[2]。梁慧星先生認為,人的身體為人格所附,不屬于物; 對于活人的身體及其一部分,不能成立物權[3]。因此,未與活體分離的器官并非法律上的物,而應認定為作為人格權載體的身體權范疇。
在認定了未與身體脫離的器官屬于人格權載體的身體權范疇之后,對于其權利歸屬就比較容易確定了。未與人體分離的器官是人身體的組成部分,是人格權的生物載體,是保持人體完整性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該器官的所有者毫無疑問應當是對此享有人格權的民事主體。因而,是否愿意器官、組織與其身體相分離,以及是否同意把它們捐獻出來,應當由人體器官或組織的民事主體決定,即由身體權人享有分離、捐獻人體器官或組織的決定權[4]。為了維護當事人身體的完整性及其健康權,并體現對其人格的尊重,器官在這個階段理應屬于當事人自己所有,對于某個器官是否摘離當事人的身體應該由其自己決定,器官捐獻應遵循自愿原則。當然應該根據其民事行為能力及器官重要程度對其該項權利的行使做出一定限制。由于某些器官對生命存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并且不可再生,如大腦、心臟等,對于這類器官即便是當事人自愿捐獻也應禁止;對于某些對身體健康作用重大,摘除之后會對當事人健康造成一定影響但是不會危及生命的器官的捐獻法律不應該禁止,如腎等;對于那些可再生的并且摘除對供體健康無任何危害的器官的捐獻應該完全根據意思自治原則,由供體自愿選擇,例如血液捐獻等。
(二)已與人體脫離的器官的法律屬性及其歸屬
關于脫離了人體的器官的法律屬性, 無非有兩種評價, 要么將其定位為物, 要么將其定位為人格權保護的對象, 并且大多數人贊同在器官捐獻的場合下將其視為物。
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128 條第2 款規定: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組織、精子、卵子等, 以不違背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為限, 可以作為物。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身體的部分,如頭發、牙齒、血液、器官等與身體分離時,即成為物,并屬動產,其所有權屬于身體的主體者,但得因讓與而歸屬他人,或因拋棄而為無主物,由他人先占而取得之。侵害此種與身體分離的部分,得構成對他人所有權的侵害。” [5]所謂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滿足權利主體的利益需要,并能為權利主體所支配控制的物質實體。而脫離人體的活體器官完全具備民法上的物所要求的存在于人身之外、客觀物質性、可支配性、有益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脫離了活體的器官理應屬于民法上的物。并且由于其已經脫離了人體,不再是人格權的載體,自然也就不再具有人格權的屬性了。
但是由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脫離活體的器官,只是暫時性的脫離,該器官仍將被植入其原所在人體體內。在此種情況下,由于該器官本身具有與其原屬自然人的個體重新連接的目的性,為了保護人體的完整性和權利人的利益,應當視為其仍具有原本的人格屬性,因此將這種脫離活體的器官定性為“身體”而非“物”。[6]
根據上述論述,我們將已經脫離了活體的器官界定為民法意義上的“物”,在一經摘除之時,其分離前的所有人應該享有其所有權,再有其所有權人通過意思自治原則對其處分方式作出決定。在符合民法上“物”的這一前提下,其還應屬于動產的范疇,因而其所有權的轉移應當以交付作為依據。當器官經過交付并植入接受者體內并成為其身體的一部分后,所有權自然的從原所有者手中轉移到接受者手中,并且原所有者不能取回。
(三)尸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及其權利歸屬
對于尸體的法律屬性之研究中,我國理論界一般將其界定為物權法意義上的物,承認尸體的“ 物” 性, 是客觀地觀察、實事求是地界定尸體的法律屬性。 盡管尸體包含著人格利益, 也盡管尸體包含著自然人對自己的身體的尊重和人格的尊重, 人們不愿意用“ 物” 的范疇來界定它,但是它卻實實在在地表現為物的形式。[7]
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滿足權利主體的利益需要,并能為權利主體所支配控制的物質實體。而尸體在形式上完全符合這一對物的界定。確定了尸體的物的屬性,那么尸體器官作為尸體煩人組成部分自然也是屬于物的范疇。
尸體器官的權利歸屬與尸體的權利歸屬相一致。對尸體的處分有兩種,一種是死者生前給予身體權對其死后尸體做出的處分,另外一種是死者的近親屬基于尸體的所有權,對尸體進行的處分。如果死者生前對其死后尸體如何處分做出了明確表示的,應該遵從死者生前的意愿對其尸體進行處理,如果死者并未做出明確安排,那么享有尸體所有權的近親屬則可以對尸體之器官做出處分。但是,其近親屬對死者尸體器官的處分權是有一定限制的,其不能對死者器官進行不當處理,比如進行交易從而謀取利益等,其處分權僅限于對尸體進行埋葬、管理、祭祀等。
注釋:
[1]吳穎雄,田侃.人體器官的法律屬性及其權利歸屬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3).
[2]史尚寬.民法總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梁彗星,陳華彬.物權法(第2版)[M].法律出版社,2003.
[4]楊立新,曹艷春.脫離人體的器官或組織的法律屬性及其支配規則[J].中國法學,2006(6).
[5]王澤鑒.浸權行為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6]吳祖祥.脫離人體的器官、組織法律問題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4).
[7]楊立新,曹春燕.論尸體的法律屬性及其處置規則[J].法學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