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訪制度在我國有著很長的歷史,盡管稱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不同,但是其目的都是群眾反映自身情況,表達自身意見,吁請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2013年是信訪制度改革的關鍵一年,國家采取不將信訪排名與當地政府績效掛鉤的方法,力求將事情在當地解決的方案來引導和規范信訪群眾。本文從信訪制度的淵源、現狀、存在的矛盾以及解決矛盾的建議入手,采用法社會學的觀點對信訪制度進行解刨和評議。
關鍵詞:信訪制度 信訪制度改革 法社會學
一、信訪制度概述
信訪制度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政治表達和申訴的方式。具體說來就是具體的個人或者是法人亦或是其他組織采用特定的形式,向各級政府、或者縣級以上政府工作部門反映訴求、民意,或官方的工作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信訪制度曾經以及現在亦或將來任可能是公民等解決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困難的一種途徑,信訪制度作為一種權利救濟機制,也是一種在法治框架約束下的法律制度。
二、信訪制度的歷史成因
(一)歷史方面的原因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從古至今在民間都有著攔轎告狀、告御狀的傳聞,在百姓的心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這樣的一種理念,當自己有訴求而得不到解決的時候,那就得向上告,向級別高的政府告狀,接待自己的干部的級別越高,自己問題被解決的概率也就越大,在實際中也就是這么一種情況,往往得到上級領導關注的問題都會很快的得到解決,所以百姓總是不遺余力的向上級政府告狀、上訪。
(二)法院方面的原因
首先,法院的判決所依據的就是證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事實和理由,但是在中國的現實社會中,老百姓的法制水平和法制觀點普遍較低,在產生糾紛時,很少注重采集和保存證據,同時又怠于向行政機關申請,請求行政機關介入,導致與案件相關的證據流失,這就使得其權益在法院的判決中受到不正確的對待。但是老百姓又不管法院是怎么判決的,他們總是認為,你的判決跟真正的事實不一樣,這就是你的錯誤,你沒能保護我的權益,那我就不能再相信你,那怎么辦呢?上訪!
其次,從法院的執行說起,法院雖然也有強制執行這一公權力介入較強的執行方式,但是強制執行的依據還是執行依據法律程序對可以看得到的執行標的的執行,而在實際的案件中,執行標的往往被轉移,這就造成了執行難,執行難所以執行不能,這也是老百姓喜歡上訪的原因之一。
最后,還是從法院的執行上說,在我們的實際司法實踐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我們的法院重判決而輕執行,也就是所謂的案結事了,法院這樣認為案子我判了,那么就行了,我的認為完成了。可是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百姓的追求不是一紙判決,而是判決后的執行,這才關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
(三)公民法律意識方面的原因
當前,大多數人法制意識淡薄,對我們黨的政策并沒有正確的理解,甚至還有一些信訪人抱著只有鬧到高層、鬧到大領導那事情才能得以解決的心態,采取重復上訪、集體上訪、越級上訪等過激行為。還有少數群眾“盲目”上訪,本來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或得到明確答復,但是因為信訪群眾的期望值過高而纏訪,這也是信訪越演越烈的主要原因。
三、完善信訪制度的建議
(一)明確責任,細化分工,加大信訪問題解決力度
信訪問題之所以產生激化的原因是各級信訪單位解決信訪問題的方法和給出的解決辦法文能滿足信訪人的實際需求。因此,要徹底的解決信訪問題,還得把信訪問題放在各級信訪單位。要做到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在縱向上明確了由哪一級政府解決問題的同時,在橫向上還有明確解決信訪問題的具體工作部門。
(二)維護信訪秩序,推進依法治訪
依法治訪就是將信訪放在法治的軌道中,是我國依法行政的一項具體要求,是完善信訪制度所以該遵循的一項原則。首先,健全信訪工作機制,完善信訪法律、法規。其次,完善信訪執法程序,加大信訪執法力度,對于信訪執法工作中的不作為或者濫用職權執法的工作人員應當給予警告或處分;有犯罪行為的,則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再次,建立和諧、有序的信訪秩序。信訪人在信訪的過程中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和正確的思維,不要輕易腦袋發熱,產生沖突。最后,實行信訪終結制度。經過三級政府處理后的信訪事件應該有一個終局的結果,對于這樣的事件不再受理,防止信訪人無理的纏訪。
(三)規范信訪工作程序
完善處理群眾來信來訪登記、辦理等程序,規范信訪工作行為。制作了接待、復查、督辦工作流程圖和信訪人須知展板,網上公開正確信訪指導流程圖,增強信訪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明晰度,方便了信訪人。同時,對登記、告知等各個環節制定了制式辦理單,對于每一個環節的工作,都應當以書面形式記錄在案,同時以書面形式告知相關職能部門和信訪人,避免了信訪人的誤解,又防止了問題的不落實或者相互推諉現象發生。通過信訪秩序,不僅可以提高信訪工作的效率,還能有效地降低了群眾的信訪成本。
參考文獻:
[1]代琳.社會轉型時期我國信訪制度的困境與改革途徑[J].法治與社會,2008(12).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