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有著養兒防老觀念與家庭傳統養老模式傳統的中國,一胎化政策以及子女分居等因素改變人們的心理預期從而人們被迫尋求社會化的養老模式,反過來不斷完善的社會化養老制度又會影響人們的生養預期,改變人們生育決策。
關鍵詞:獨子老齡化 養老 心理預期 生育率
一、引言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孝字為先,也自古就有“養兒防老”一說。在西方經濟學中,也常常將孩子看作一種投資,而養老的保障效用無疑是這種投資的預期收益之一。家庭養老模式也是最傳統的養老模式,尤其是有著傳統文化底蘊的東方國家,即使是在老齡化后的日本,家庭養老也曾很長一段時間是日本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模式。但是隨著我國的一胎化政策以及不斷的人口老齡化,這種傳統的養老模式在我國也受到嚴重的沖擊。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提出應盡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優勢、發展老齡產業等對策。然而目前這種獨子老齡與尚不完備的養老制度的狀況,是否會影響人們的普遍心理預期,從而改變很多家庭決策,將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二、現狀回望
2000年10月31日,我國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達到10.21%,標志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轉變為老年型;2001年底,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1%,標志著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行列。2008年,我國總人口達到13.28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6億人,65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1億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別達到12.43% 和8.46%,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人口生育率下降和少子化趨勢十分明顯。根據權威部門統計,我國小學學校至少自1993年到2008年以來一直減少,這15年間我國小學學校已由69.67萬所銳減到去年的30.09萬所,銳減了56.8%。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小學生在校人數連續遞減13年,已由1995年的13195.15萬人逐年減少到2008年的10331.51 萬人。如果按照這個趨勢,2009 年小學生在校生可能在10000萬人以下。少子化將加劇未來養老人力資源的稀缺程度。
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16.60%;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少兒人口比重不斷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33.60%,65歲及以上人口占4.9%;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27.70%,65歲及以上人口占5.6%;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占22.90%,65歲及以上人口占7.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7個百分點。同1982 年普查數據比較,0~14歲人口比重下降了17個百分點,超過一半,這是非常驚人的變化,與此同時,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87 個百分點。兩相比較,少子化的速度超過了老齡化,說明中國人口發展的潛力被大大削弱,中國人口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堪憂。中國已經掉進了“少子老齡化陷阱”或者說“超低生育率陷阱”。確切地講,在一胎化政策下出現的獨一無二的“獨子高齡化”問題將長期困擾中國社會。
三、養老方式的選擇
關于養老決策,當期中老年人以及下一期中老年人是更傾向于選擇家庭養老的非正規化養老模式,還是依賴社會或者商業養老保險的正規養老模式?
人們對于正規養老模式與非正規養老模式的信任程度以及目前現狀所導致的心理預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養老決策選擇。我們分別分析非正規化養老模式和正規養老模式的可靠程度。
家庭養老模式(或者說子女贍養模式)的可靠程度,包括經濟支持、日常護理、精神慰藉。我們都知道,贍養老人既要出錢、又要出力。隨著經濟、社會及消費結構的變化,可支配收入扣除基礎消費后的余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上升,這體現在經濟指標上;由于家庭結構、人口以及理念的變化,加之平均壽命的延長,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家庭規模的縮小,綜合起來使得撫老系數比增加,體現在精力贍養指標上。事實上,已有學者通過計算贍養能力的綜合系數得出中國家庭贍養能力困境凸顯,并且在未來幾年中表現為家庭贍養能力逐年下降,而這一結果也正好與人們的預期相符。
另一方面,國家養老保險體系的可靠程度,包括現有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對未來保險金體系可持續性的預期兩個方面。
首先看看近幾年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
由表1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國參保人數已超過45%,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于正規化的養老模式,加之政治因素,正規化養老將逐漸成為人們養老的主要模式。另外有實證研究發現,家庭網絡組織的存在會降低農民選擇正規化養老模式的意愿,也就是說如果家庭網絡組織淡化,家庭規模變小,人們一定會更加依賴正規化的養老模式。
在這種人口老齡化,養老需求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很多人擔心人口老齡化會造成國家養老負擔。養老保險金支付壓力, 主要體現在養老金來源不足與養老金支付額增加兩個方面。但是隨著養老正規化意愿的提高,更多的人會愿意提前為養老做準備,也就是會愿意拿出更多的當期消費來為將來的養老做準備。另外,逐步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會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于養老保障的信心,也會更愿意在當期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樣社會經濟將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自發的創造更多財富,自愿的拿出錢來投資養老,國家建立更完善的養老制度以及設施。
通過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無論是城鎮養老保險還是新農村養老保險,均維持正常的收入支出狀況,并未出現赤字風險(表2)。
人們的選擇,尤其是下一代的家庭選擇,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己的生長環境的影響,所以從長遠影響上看,目前我國的養老現狀,會極大程度的影響這一期年輕人的心理預期,從而改變下一期的養老決策以及生育決策。以目前的養老狀況來看,隨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子女贍養能力的不斷降低,人們對子女贍養模式的心理預期降低,進而會有越來越多的當期人口選擇正規的商業養老模式,這樣以來,會促使正規商業養老模式的進一步完善,也使得正規養老模式更加可靠,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四、生育決策
在萊賓斯坦的“邊際孩子合理選擇理論”中,孩子可以帶來的效用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把孩子當作“消費品”,以及父母的一種快樂源泉而獲得的效用,這部分效用被稱為“消費效用”;第二類把孩子看作一種生產動力而獲得的效用,也就是在某種情況下孩子可以預期成為勞動力而給家庭提供的收入,可以說是一種勞動——經濟效用;第三類是預期孩子作為未來老年和其他方面的保障潛在源而獲得的效用,可以說是一種保障效用。在這種理論下,孩子本身就是父母養老的方式之一。孩子作為一種投資,是被期望相應的收益的。
隨著正規商業養老模式的不斷完善,人們對于子女贍養的心理預期也會不斷降低,人們對于“養兒防老”的預期不斷淡化。加之“獨子老齡化”現象,以及如今家庭結構的變化,子女成婚之后普遍傾向于與老人分開居住,養老方式逐漸的由家庭模式轉化為分居式家庭養老或者社會化養老,人們對于養孩子的經濟效用與保障效用都會逐漸降低。而此時,只有孩子的消費作用并沒有降低,孩子就更大程度的更接近于消費品。作為消費品,生養孩子的成本升高就會更大程度的影響人們的生育抉擇。
無疑在中國孩子的生養成本是不斷攀升的。一方面大多數人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保障和教育,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和現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狀況下,子女撫養成本的節節高的現狀已成為年輕人的共識。另一方面,隨著女性教育程度的不斷提升,也使得女性生養的機會成本不斷攀升。女性選擇生養孩子意味著需要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孩子,而非工作。這部分機會成本一方面在于女性收入的減少,另一方面更體現在女性對于事業的放棄。機會成本越大,女性將越是傾向于選擇不生育。這樣,在中國生養成本不斷提高的現狀下,生育率的降低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事實上,這一狀況并非中國所特有的,發達國家的低生育率現狀也驗證了這一推論。通過世界銀行的數據(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早于我國進入少子老齡化狀態并且也曾經依賴家庭養老的日本,在老齡化的趨勢下,80、90年代日本積極改進養老制度的同時,生育率持續走低,到近些年則已經達到與成本相適應的程度,保持相對穩定的低生育率(圖1)。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隨著“邊際孩子”經濟效用和保障效用的降低,未來中國生育率將隨著生養成本不斷提升而降低,直至達到與生養成本相適應的程度。
五、總結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獨子老齡化促使人們在無法通過家庭養老滿足養老需求的情況下不斷地尋求正規化的養老模式,進而推動了養老制度的不斷完善,同時不斷完善的養老制度也會反過來影響人們下一期的生育決策。
不足之處在于,本文只是從理論上進行了定性分析,還缺乏通過實證對心理預期對于養老模式及生育決策的影響的相關程度的定量研究,這部分工作將作為下一步的重點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楊堅白.人口經濟論[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李通屏等.人口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李仲生.人口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吳海盛.基于村莊內部差異視角的農村居民養老模式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年11月.
[5]陶娜.基于灰色GM_1_1_馬爾柯夫預測模型的家庭贍養能力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2(20).
[6]王偉.日本家庭養老模式的轉變.2004(3).
[7]穆光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戰略應對[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第50卷第5期.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