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工具也逐漸得到各方面的應用。阿里金融作為其中代表,其金融版圖已初見成效。這些金融工具已逐漸成為未來阿里金融版圖發展的核心。本文以阿里金融為代表,梳理并探討電商背景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未來發展之道:合作傳統金融機構、理財平臺建設、信用管理平臺建設。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工具 阿里金融
一、合作傳統金融機構
互聯網企業合作傳統金融機構已不再是罕見事。從傳統的手機移動端開發,到利用傳統金融機構在風險控制方面的優勢,互聯網與金融的跨界合作已成為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界的發展方式之一。
(一)手機移動端
手機移動端開發是互聯網拓展用戶手段之一,正是這一優勢使得其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可謂是“強強聯合”。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要求傳統金融機構更新傳統的柜臺服務。這一需求催生了雙方合作產生的“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該金融服務以新型金融業客戶體驗為目標,從技術、服務、品牌、資本等方面全方位合作。而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運用現代科技探索綜合金融戰略,拓寬金融服務新模式,利用互聯網對傳統金融產品進行整合與簡化,使金融服務變得簡單,降低內部運營成本。
(二)風險控制平臺
小微投資面向的客戶群體一般無太強的風險識別能力,這意味著新項目的融資需求需要經過專業機構的風險評估。傳統金融機構風險控制經驗,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結合,雙方優勢互補。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一方面在風險控制上起到了事前預防的效果,對項目的融資需求進行評估,另一方面評估結果也對優質項目進行了遴選,使投資者有效進行風險識別。
以淘寶理財的招財寶為例,在架構普通用戶與傳統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進行交易的橋梁時,招財寶并不參與具體交易,僅以收取平臺費用方式盈利,從而將風險控制轉嫁至傳統金融機構。
傳統金融機構將自身風險控制模型轉移部署到阿里平臺,藉由互聯網金融平臺建設的優勢,結合傳統金融機構風險控制經驗,不斷完善和改進風險定價模型,通過兩者強強聯合,達成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
二、理財平臺自主建設
現有理財平臺的借款項目為基金型與票據類,由傳統金融機構提供,并由眾安財險提供保障,阿里平臺并不主動尋找優質借款項目。但憑借互聯網企業數據優勢,個人貸等項目將會成為未來理財平臺中借款項目新潮流。
(一)借款項目平臺自主尋找
依托互聯網平臺優勢,以云計算、大數據為基礎,對萬能險、個人貸、企業貸設置風險測算模型進行風險控制,尋求最佳配置。同時可針對不同基金推出多種風險組合套餐,為用戶個性定制不同收益率。
(二)借款項目用戶自主設計
根據阿里平臺自身數據優勢,引進傳統金融機構對用戶個人信用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對用戶借款金額設定安全值,繼而設立用戶個人貸。用戶的信用資產,則由金融機構經評估后給出,各金融機構開出額透支額度和保費自由競爭,而用戶從中選擇最高額授信額度,由此形成融資貸款的市場化利率。
三、信用管理平臺建設
未來,信用管理已成為互聯網企業新觸角。藉由信用,發展成為個人征信平臺與信用擔保平臺。
(一)信息處理
(1)內部數據整合識別用戶個人信用
數據為王的時代,阿里巴巴投資的觸角伸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淘寶商家自身的進貨、銷售、支付清算、物流等數據已悉數在阿里金融信用數據掌控中,此外,阿里巴巴旗下擁有的支付寶、UC瀏覽器、高德地圖、微博、優酷等產品也可提供海量數據。為確保數據覆蓋的廣度,當前阿里金融貸款產品引入海關、稅務、水電等數據。而 “芝麻信用”采取的策略是整合各大類型網站的數據。
(2)外部數據整合方便用戶總覽
通過搜索引擎對信息進行組織、排序和檢索,利用云計算保障海量信息高速處理能力,最終形成時間連續和動態變化的信息序列,創建跨平臺資金管理平臺,集成各現金理財網站,導入外部數據,對資產進行總覽,方便個人客戶現金管理、理財增值、籌資融資管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個人征信平臺
當前人人都身處于互聯網金融之中,傳統的企業信用不能滿足個人信用需求,使得個人借貸信用風險成本高。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信用平臺,以“芝麻信用”為例,針對個人及中小微企業,對網上銀行、社交、電子商務、招聘、婚介、搜索引擎等數據進行整合,形成個人身份認證、工作及教育背景認證、軟信息等維度的信息,構建互聯網下的個人信用平臺,衡量個人信用。
(三)信用擔保平臺
融資性擔保公司相比小貸公司,在放貸及收益率上,具有較大優勢。前者資金杠桿率可為1:10,是后者的1:0.5遠不能及的。且小貸公司放貸資金,僅限于公司自有的注冊資本金,及來自金融機構最高不超過注冊資本的50%資金。相比融資性擔保公司20%-30%的收益率,更是未來信用擔保平臺發展的有力保障。
當前阿里小貸壞賬率低于1%,毛利率15%左右,但單筆貸款額度較低。借鑒阿里小貸較為成功的經驗,針對貸款額度較高的客戶需求,阿里擔保亟需銀行提供配套融資服務,發展擔保業務,從而打開線上交易和線上支付的模式,產生更多盈利。
阿里金融平臺雖然只是當前互聯網金融平臺其中一個,但其長遠的發展構想及已有的成功經驗值得互聯網金融時代未來發展借鑒。
(指導老師:李淑錦 梅燕)
本文受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會計學院學生科研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劉泓君.招財寶的野心,零到一萬億距離有多遠[N].商業價值.
[2]賈曉濤王長勝.銀行,別怕[J].彭博商業周刊.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