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以及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的不同,形成了少數民族教育諸多的特殊性。本文從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著手,分析其特殊性與民族院校課程的改革的關系,意在優化課程實施,完善民族院校的課程結構體系。
關鍵詞:民族院校 課程改革 民族教育 特殊性
民族院校從成立之初為國家培養共產主義干部,到如今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更為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添磚加瓦。當前,我國共有15所民族院校,據統計,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的校均規模為3336人,2005年為8715人,增幅為161%;而1998年民族院校的校均規模為3036人,2005年為11286人,增幅為273%。可見,民族院校的發展是蓬勃的、有潛力的,但與此同時,責任也愈發沉重。2000年以來,全國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占全國在校大學生的比例一直維持在5.7%至5.9%之間,少數民族學生十分之一以上就讀于民族院校。2006年,國家民委所屬6所院校在校生達9.1萬人,包括55個少數民族,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達到70%以上,其他5個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也達到60%以上。民族院校面對60%以上的民族學生,要提供更好的課程與教學,就應該從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出發,以完善民族學院的課程改革。
一、民族院校的課程改革
何謂課程改革,百度百科指出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課程改革一般來說分為三個部分:
1、課程目標。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于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于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本文這里的課程目標是取其狹義的解釋。
2、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可分為學科類課程和綜合實踐類課程兩種課程類型。課程設置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及其在各年級的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并簡要規定各類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
3、課程實施。課程實施是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存在的?!罢n程實施是把一項課程改革付諸實踐的過程。實施的焦點是實踐中發生改革的程度和影響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課程實施問題不只是研究課程方案的落實程度,還要研究學校和教師在執行一個具體課程的過程中,是否按照實際的情況對課程進行了調適以及影響課程改革程度的因素。
二、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論及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性,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民族教育環境
(1)自然環境。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多處于邊疆地區,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一方面嚴酷的自然環境對于民族教育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制約,另一方面貧困的經濟又使得原本就落后的民族教育又雪上加霜。在面對民族院校的課程改革時,應將自然生態環境和地域的特征放在首位,這樣才能使民族院校也才能實現教育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服務的主要任務。
(2)社會環境。每一民族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社會環境。首先,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以及人們對教育的低認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于經費匱乏、教學點不足, 致使許多人“不能受教育”;二是由于生產方式的落后、經濟的貧困,導致了人們對教育的低需求, 致使許多人“不想受教育”;三是不少人通過與學校教育無直接關系的經商或者淘金快速脫貧致富,致使許多人認為脫貧致富“不靠受教育”。其次,從社會生產關系對教育所產生的作用來看, 在原始分散的農耕生產方式下, 形成了人們對教育的低需求。
2、民族教育對象
(1)語言。少數民族學生大多都是“雙語”,“雙語”是指漢語和少數民族語。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的國家,除漢族外的55個少數民族使用80種以上的語言。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雙語對于發展民族經濟和對外交流的作用,能準確地使用雙語早已成為衡量少數民族大學生主要的質量指標之一。
(2)情感和思維方式。少數民族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具有較強烈的本民族文化意識。不同文化模式又反映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導向,因而每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導向就都具有各自民族的特征。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行為導向產生直接的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價值觀念的發展與新的行為導向的形成,是其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識的外在表現。
(3)價值觀和行為導向。少數民族大學生生長于本民族的文化環境,從小就接受著本民族傳統文化意識和習俗的影響,在他們的心理構架體系中,早已建立起了與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的動力定型結構。這種受民族文化熏陶和社會背景影響而形成的帶有普遍性的特征,勢必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的發展,使其群體在總體上顯得明快、熱情、活潑、坦誠而富有靈活性。
3、宗教信仰。少數民族大都信仰宗教,從某種意義上說,宗教也算一種特化了的文化現象,宗教文化其實也可算作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明顯地表現為民心所向、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少數民族學生生長于本民族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行為準則等。
4、民族教育內容。
民族教育內容包括民族多元文化的影響、民族宗教潛在特征的影響、以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民族教育內容方面的改革與變更的特征等。民族院校在其課程的設置和改革上,依據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在適應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需求之下,結合各個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的背景,以及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特征來制定民族院校的課程內容。為民族地區培養適應其地區經濟發展的、高品質的各級各類人才。
三、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與民族院校的課程
從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來看,民族院校的課程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從課程目標來看,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自然環境惡劣的邊疆地區和偏遠山區,這些地區一般都比較貧困、辦學條件差、師資水平低,這些都是影響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因素。這種教育上的差距,造成了歷年高考民族高校降分錄取的現狀,這無疑說明了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基礎上的差異是明顯的。我們應當正視這些差異,在課程目標的制定和實施上,第一要體現整體性,即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整體性既要體現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統一要求,也要反映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這是共性,也是方向;第二要照顧差異性,即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和差異,反映立體發展的現實可能性。制定課程目標的這兩個基本依據,體現了全面發展教育所構成的一個整體,也體現了民族高校的培養和服務雙重功能。
2、從課程設置來看,民族院校的課程設置應突出主體性,反映統一社會制度下的主體文化,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如不突出主體文化,不強調教育目標的一致,就不可能制定出統一的培養目標,的總體教育目的就難以實現。同時,還應兼顧多樣性,以突出特色來體現優勢,這是民族高校特殊性的表現,也是其他院校所無法替代的。民族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豐富、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需要傳播和發展,獨特、多樣的少數民族語言也需要研究和繼承,以保證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相吻合,培養適應民族地區發展的新型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如果我們應該強調主體性和多樣性的統一,突出主體性,兼顧多樣性,應該是我們考慮民族院校課程設置的一個基本原則。
3、從課程實施來看,在課程實施中,我們要特別強調堅持統一性和提倡靈活性的問題。在培養人才的觀念上,我們應堅持統一的標準和要求,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面臨著科技發展、文化交流、知識經濟的挑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前所未有的新課題。要在挑戰中取勝,完成時代賦予的重任,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關鍵。提倡靈活性,就是要根據民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結構、思維形式、情感特征和個性心理特點而因材施教。少數民族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地區、有較強烈的本民族文化意識、采用雙語進行學習和交流、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普通高校學生根本不會遇到的客觀困難。所以在課程實施上,我們提倡靈活性。堅持統一性,提倡靈活性,是課程實施的關鍵,也是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藝術創造。
參考文獻:
[1]譚敏,謝作栩.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分析[J].高教探索,2009(2):26-31.
[2]我國少數民族學生十分之一以上就讀民族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國要聞,2007-5-14.
[3]孫若窮.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概論[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0.
[4]鐘啟泉.課程的邏輯[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胡德海.關于我國民族教育的幾個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1990(4).
[6]鄭一筠.從少數民族教育環境的特殊性看民族院校課程的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7]禹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語文,1989(2).
[8]傅懋責力,孫竹.關于使用和發展民族語言文字的問題[J].北京:民族研究,1990(2).
[9]民族教育研究[M].1995(1).
[10]余國生.“老、少、邊、山、劣”地區兒童智力狀況調查報告[J].民族研究,1986(2).
[11]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C].教育改革重要文獻選編[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