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我們旅游賞景中的最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尤其是中國傳統建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文化性格和極高的審美價值。中國建筑文化是東方所獨有的一種“大地文化”,它獨有的文化性格,如天人合一的時空意識,淡于宗教濃于倫理,“親地”傾向和“戀木”情結,達理而通情的技藝之美等耐人尋味。中國傳統建筑是以木構框架為結構主體,帶有繁復屋頂的群體建筑,它那特別的布局形式、組合方式與造型特征是旅游者很感興趣的賞景對象。中國傳統建筑以豐富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文化個性、高度的鑒賞價值、強烈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的中外游客
關鍵詞:中國古代園林建筑 西方古代園林建筑 中西古代園林建筑差異
一、建筑的概念
建筑是人們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運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遵循一定的科學與美學規律所進行的空間安排,是物質外顯與文化內涵的有機結合。
二、建筑的本質
建筑是人們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運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遵循一定的科學與美學規律所進行的空間安排,是物質外顯與文化內涵的有機結合。 換言之,建筑是空間的“人化”,是空間化了的社會人生,因此文化是建筑的靈魂。
三、中國古代建筑
(一)中國古建筑的特點
建筑與環境的結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與基址的地形、地勢、地貌結合,作到總體布局上依形就勢,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體體量是寧小勿大。因為自然山水中,山水為主,建筑是從。與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對體量和絕對尺度以及景物構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園林建筑在平面布局與空間處理上都力求活潑,富于變化。設計中推敲園林建筑的空間序列和組織好觀景路線格外突出。建筑的內外空間交匯地帶,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轉移的地方。虛與實、明與暗、人工與自然的相互轉移都常在這個部位展開。依次過度空間就顯得非常重要。中國園林建筑常用落地長窗、空廊、敞軒的形式作為這種交融的紐帶。這種半室內、半室外的空間過渡都是漸變的,是自然和諧的變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二)對中國古建筑的審美與欣賞
1、結構形式
中國古建筑是以木構框架為結構主體,帶有繁復屋頂形式的群體建筑。我國古建筑的木構架,主要是采用梁柱式結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民族特點和藝術風格。中國傳統建筑的外觀,就單體建筑而論,基本分為三部分:臺基、墻柱構架、屋頂。
2、裝飾色彩
我國古建筑十分講究內部的裝飾、陳設和外部的空間點綴。建筑物內部常用雕梁畫棟、圖案花紋、匾額楹聯以及壁畫進行裝飾,以增加華麗富貴的氣氛。古建筑的外部空間常常用假山疊石加以點綴、設置華表、香爐、石獅、銅鶴等。古建筑裝飾的內容可歸納為6大類:突出皇權、表示等級、表明品格、崇揚功績、驅魔辟邪、祈求吉祥。裝飾色彩中,紅、黃、綠是我國古建筑的主色調。我國古典建筑中色彩處理以天壇祈年殿最為高超。
3、文化內涵
建筑是物質外顯和文化內涵的有機結合,是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是一定時期社會文化的縮影。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對古建筑的影響極大,這主要表現在我國古建筑在審美文化上具有四大特點:①以大稱威;②以中為尊;③禮制至上;④祈吉為尚。中國建筑是“木頭的畫卷”;西方建筑是“石頭的史書”。
4、特征
我國古建筑具有藝術性與功能性、技術性密切結合的審美特征(例如屋頂上的仙人、走獸是固定屋瓦的鐵釘套子),若能在觀賞中體味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將得到無窮的妙趣。中國古建筑的實踐理性精神較強(即功能性較強),西方古建筑的宗教神靈精神較強(追求精神境界)。
5、建筑美與環境美的協諧
環境是構成建筑藝術感染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天壇、帝王陵寢的建筑以及許多寺廟宮觀的建筑都是建筑美與自然風景美有機結合的典范。中國古代建筑講究風水理論,重視環境優化的設計,建筑文化具有較強的環境意識與神秘色彩。這種審美特征的形成與我國傳統文化觀念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影響有一定關系。
四、中西古建筑的差異
由于地理環境、民族性格、歷史文化等因素差異之影響,中國古建筑與西方古建筑在建筑材料與結構、建筑布局、裝飾色彩、藝術風格、美學價值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
(一)建筑材料與結構
中國古建筑:土木(“木頭的畫卷”),梁框式(梁架承重)
西方古建筑: 石質(“石頭的史書”),圍柱式,券柱式(墻柱承重)
(二)建筑布局
中國古建筑:群體性(橫向擴展、由建筑包圍空間),中軸對稱,封閉嚴謹 西方古建筑: 獨體性(垂直擴展、由空間包圍建筑),同心放射,開放活潑
(三)裝飾色彩
中國古建筑紅、黃、綠、藍為主色調,鮮艷奪目,具有強烈對比的性格特征 西方古建筑: 白、灰、米黃為主色調,樸素淡雅,具有調和的性格特征
五、園林建筑在旅游中的作用
從古至今,為了滿足游人在園林中各種游覽活動的需要都要設置一定數量 園林建筑。隨著人們在園林中的活動內容日益豐富,必然要求有多種類型的 園林建筑,不斷完善園林內容、形式及功能。過去十年,正當廣大規劃師、 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孜孜以求的同時,閑暇時代已悄然逼近。旅游業的蓬勃 興起逐漸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浪編著.中國園林建筑藝術[J].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余志超著.細說中國園林[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5.
[3]白璧著.知識經濟[J].2009(7).
[4]保繼剛,楚義芳,彭華.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