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的解易方法是解易思想的偉大創見,在中國哲學史和易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得意忘象”的提出是象數易學與義理易學的分水嶺,深刻地影響了宋明理學的發展路徑。本文著重分析了王弼“得意忘象”的認識方法論,剖析了王弼解易思想對漢代象數易學的主要繼承,旨在明確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并非“盡掃象數”。
關鍵詞:王弼 “得意忘象” 易學 漢代象數易學
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的解易方法是易學思想的偉大創見,在中國哲學史和易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得意忘象”的提出是象數易學與義理易學的分水嶺,深刻地影響了宋明理學的發展路徑。
一、王弼“得意忘象”的解《易》方法
王弼在解《易》中注重義理,摒棄了漢代象數易學某些繁瑣的解易方法。強調言、象的工具性和意的目的性,進而提出了“得意忘象”的解《易》思路。
王弼的言意之論集中體現在《周易略例·明象》篇論述了言、象、意三者之間的關系。他首先明確言、象、意三者的地位和作用并說明三者的關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從易學上講,“言”指卦爻辭,“象”指卦爻象,“意”是指卦爻象和卦爻辭中所蘊含的本質意義;就一般哲學含義而言,“言”指語言文字,“象”指事物的外表或現象,“意”指事物的內在本質或形而上的本體。“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先有意,然后才有顯現意的象的存在,因此認識事物要依據一定的邏輯,即源于當時人們所認為的事物產生的順序。語言文字是為說明現象而存在的,有現象才有語言文字的說明,有本質方有現象,以顯其義。因此,王弼認為三者存在的時間和產生的邏輯為意—象一言這種順序。“意”為形而上的超言絕象的本體,而“象”、“言”則為顯示其意的工具,即“意以象盡,象以言著”。依據語言文字可以觀察到現象,依據現象就可以把握到事物的本質。“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則承認“言盡象”、“象盡意”論,認為“象”、“意”是可以認識把握的,在這點上三者具有同一性。
王弼借用《莊子·外物》篇中的蹄筌之喻并從正反兩面解釋“言”、“象”、“意”的關系。“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筌”為捕魚的工具,“蹄”是捕兔的工具,當捕到魚和兔時,筌、蹄已失去利用的價值就可置之不顧。王弼以此類比,認為“言”存在的目的是“明象”,“象”存在的目的就是為“得意”,當“象”、“意”得到時,就可將“言”、“象”忘掉。因為“言”、“象”、“意”三者概念的內涵不同,“言”非“象”,“象”非“意”,它們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言”的最終目的也是得“意”,因此“言”、“象”是工具,只用以得意而非意之本身。如果認識僅停留在“言”、“象”上是不可能獲得對“意”的領悟,“言”與“象”則會失去其自身存在的功能與意義,因此三者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
最后,王弼順著莊子的思路,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認識方法。“象生于意而存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后忘象者乃得意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盡”是指充分而完滿的表達,“忘”是莊子的一種獨特的主觀修養方法,是達道的必經途徑。“忘”就是從主觀上排除一切干擾,做到無思無慮、萬物無羈于心,通過直覺頓悟的途徑達到圣人超然的精神境界,這說明王弼的“忘”是以承認言象意三者有不可分離的關系為前提,他并非否定和拋棄言象,而是認為不要將言象作為得意的充分條件,“在”表明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目的的確定性,將“忘象”、“忘言”看作是“得意”、“得象”的必要條件。言、象、畫都是具體可感的物事,而意、情則指向抽象玄遠的精神領域。王弼的言意之辨由初始的“言盡象”、“象盡意”認識的邏輯起點到“存言非得象”、“存象非得意”的否定,進而到“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再次否定,終于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質的飛躍。“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宗旨在于使意經過言象而又擺脫言象,最終成為絕對的抽象存在。王弼認為抽象思維必須跳開具體現象的束縛,才能獲得“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本體,以實現從具體的言象到玄遠之意的質的飛躍,但他最終還是割斷了三者之間的聯系。王弼試圖以這種極端化的認知形式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表明其銳意革新的決心與膽識。
解《易》要通過“忘言”、“忘象”這個過程,“忘象以求意,義斯見矣”(《周易略例·明象》)。如此,才能達到解《易》的最終目的——“得意”。此處,“意”指卦義和對卦義的理解。王弼講“得象在忘言”,但最終目的是說明“得意在忘象”,故《明象》篇最后歸結為“忘象以求意”,一切都為一個目的——“求意”。
二、王弼對漢代象數易學的繼承
后人在解讀王弼“得意忘象”的這一理論方法時,往往由此引伸出王弼掃象、輕視象數等類似誤解性結論。事實上王弼解《易》離不開象,也無法拋掉象。得意忘象本身強調的是象的工具性和意的目的性。王弼也堅持認為“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義也”,這說明他強調意,但不排斥象。“掃象”不是掃掉所有的卦爻象,而是對漢易象數泛濫之學的批判,同時也有對漢易象數學的繼承與發展。
實際上,任何新思想、新理論的提出,都不是突飛猛進的,都不可能脫離開該理論提出時的整個社會的學術背景和作者的學術環境。故此,任何新思想、新理論的產生和出現,都不可避免地汲取了前人的智慧和成就、不可避免地帶有該時代的特征。王弼易學是在兩漢象數易學盛行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肯定會受到象數易學的影響。
王弼的確不同意某些象數易學的注經方法,但是他并沒有全盤否定象數易學。學術界一般根據王弼說的“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至五行。一失其源,巧愈彌甚。縱復或值,而義無所取。”(《周易略例·明象》)就認為王弼反對象數易學。但實際上,如若我們結合這句話的前句話:“義茍在健,何必馬乎?類茍在順,何必牛乎?交茍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茍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者定馬于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不難看出,王弼批判的應該是某個象數易學家,而不是整個漢代象數易學。他認為在解釋《易經》時,遇到卦爻辭、卦爻象之間的關系與《易傳》上的提法不一致時,就運用互體、卦變、五行等象數易學的解釋方法,結果造成“偽說滋漫”,即使有說對的地方,也沒有可取之處。他認為這些人的失誤在于“存象忘意”,所以,他提出了“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注釋方法。
其實,王弼對于漢代象數易學還是有較多繼承的。
首先就是京房首倡的“主爻說”。在王弼使用象數易學注經的方法中,“主爻說”可以說是最主要的方法。在他那里,主要可以通過陰陽爻的數量和彖辭來確定主爻。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說:“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夫陰之所求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茍一焉,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陰茍只焉,五陽何得不同而從之?故陰爻雖賤,而為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這是認為應該根據陰陽爻數量的多少來確定主爻。他在《略例下》中又說:“凡象者,通論一卦之體者也。一卦之體必由一爻為主,則指明一爻之美以統一卦之義,大有之類是也。”這又是根據彖辭來確定卦主。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王弼并沒有給每個卦指出其主爻,在指出主爻的卦中,確定主爻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樣,就使得他的主爻說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自己提出的理論也被自己否定了。
其次就是“爻位說”。兩漢象數易學家們發揮《易傳》的思想,用“得正”或“得位”、“不正”或“失位”來解釋每一爻在該卦中的地位,若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就是“得正”,主吉利;若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就是“不正”,主不吉。用“乘”、“承”、“比”、“應”、“據”、“中”等術語,解釋每一卦中六爻之間的關系。王弼在注釋爻辭時,很多地方談義理,但是,王弼并不是空談義理,而是結合爻象、爻位之間的關系來談義理。他不但在《周易略例·明卦適變通爻》中,闡述了這些術語所體現出的象。他說:“夫應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處之象也。乘承者,逆順之象也;遠近者,險易之象也。內外者,出處之象也;處上者,終始之象也。是故雖遠而可以動者,得其應也;雖險而可以處者,得其時也。弱而不懼于敵者,得所居也;優而不懼于亂者,得所附也。柔而不優于斷者,得所御也。雖難而敢為之先者,應其始也;物競而獨安靜者,要其終也。故觀變動者,存乎應;察安危者,存乎位;辯逆順者,存乎乘承;明出處者,存乎外內。”而且在《周易注》中,他對每一卦的注釋都使用了這些術語。據統計,在386爻的注釋中,王弼對222爻的注釋用了這些術語,占百分之六十。
同時,王弼還吸收運用了漢代象數易學的乾升坤降說、卦氣說、卦變說、互體說等。在吸收前人的思想方法之時,運用于注經中也有所發展。
三、小結
王弼以“得意忘象”作為玄學解讀經典的主要方法,動搖了漢代以來抱守經典、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解經思路。在超越與簡約的玄風下,過去人們認定的經典,均可重新審視了。王弼此法的提出,旗幟鮮明,奠定了中國哲學史由兩漢經學向魏晉玄學的轉向。王弼從義理方面解《易》,開創了義理易學,從此易學發展明顯分為象數、義理兩條道路。可以說,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開啟了解《易》新風,發宋明理學家義理解《易》之先聲,對后來的宋明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哲學史上的意義尤為重大。同時,我們可以從王弼對漢代象數易學的繼承發展中看出,無論哪位思想家都不能脫離他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而獨立存在,其必然稟賦其時人與前人的思想光輝。這也恰恰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承與奔流不息。
參考文獻:
[1]朱伯崑.易學哲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中華書局,1980.
[3]張立文.中國哲學史新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宋錫同.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辨析[J].周易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