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就中小學體育藝術與非遺藝術資源整合開發的可能性、必要性進行論述,并就實現途徑提出見解。
【關鍵詞】非遺視角 體育藝術資源 整合 開發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4-0036-02
為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教育部就青少年體育教育、藝術教育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意見,“學生體質、體育鍛煉、藝術教育”等詞條頻繁出現在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以2007年教育部面向全國中小學校推廣《第一套中小學校園集體舞》為標志,中小學體育活動呈現出各地學校結合本地區、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創編體育健身資源的良好勢頭,使學生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獲得身體素質的提升。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就中小學體育藝術與非遺藝術資源的整合開發進行論述,以期為中小學體育藝術資源的開發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 整合開發的可能性
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與身體相關的藝術類資源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大多是通過肢體語言或者借助道具體現其文化內涵,如舞龍、舞獅、武術、龍舟、搶花炮、高蹺、民族舞蹈、秧歌、雜技等,這些非遺資源在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同時,又是現代體育運動或強身健體的一種手段,是一種包含了民俗、體育、舞蹈、雜技等多項內容的傳統身體文化,呈現出文化體育一體化的特點。因此,在進行中小學體育藝術資源開發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和可能性: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身體文化的相關內容特別是能充分展示本地區、本民族特色的身體表現形式,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及學校特點進行篩選、整合與開發,運用現代體育健身理論與方法將傳統身體文化與科學鍛煉相結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體育藝術資源的運用中進行傳承,從而達到體育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雙重目的。
社會上的觀念普遍認為,體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的內容屬于體育范疇,民族民間舞蹈屬于藝術范疇,兩者互不相干或聯系甚微,其實這是一種比較狹隘的認知和分類方式。體育項目中的表演類項目,都具有藝術性特征,其藝術特征在其評分規則中還進行了量化,這其實是身體文化運動化的一種體現;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是舞蹈藝術瑰寶,其表現的載體是身體或身體所持道具,其表演過程同樣是對身體操練的過程,同樣也具備一定的健身價值。因此,中小學體育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交叉共融的部分,其整合開發是一種必然選擇。
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也在進行這一方面的嘗試,武術操、中小學校園集體舞中的校園秧歌、擺手舞、巴山舞等在取材上均借鑒了非遺藝術資源,這樣的嘗試既讓學生在課內外進行了身體鍛煉,也起到了傳承文化、藝術熏陶的功效,值得借鑒與思考。
二 整合開發的必要性
由于我們的體育觀受西方體育觀的影響較深,在體育教育活動中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傳統身體文化、養生文化的價值。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相繼出臺,傳統文化正在復蘇。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一定要就這樣的一種文化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調整的方式除了認知重塑外,最重要的就是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傳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身體文化內容進行篩選、整合與開發,對于豐富中小學校體育藝術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1.體育藝術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開發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淀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很多文化藝術資源根植于民間。《非遺公約》《非遺保護法》為這些優秀的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依據,使優秀的藝術資源不再深埋于民間,能夠有效地展示在大眾的面前。這就為體育藝術資源的開發提供了一個依托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源的素材平
————————————————————————
*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0q119)
臺。而認定的非遺傳承人,更是為體育藝術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提供了文化顧問,傳承人被邀請到當地的學校傳授師生傳統技法,經過學校體育教師的創編改造,使類似武術、秧歌、擺手舞、巴山舞等的非遺資源走進了校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舞蹈、傳統舞蹈及傳統體育與雜技中的表演類項目歷史悠遠,種類繁多,千百年的文化積淀,為體育藝術資源的創編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素材,為體育藝術資源結合地域進行個性開發整合提供了可能,為學校體育藝術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提供了可供選擇的空間。
體育藝術資源創編出來后,其在學校里推廣效果的好差,離不開教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對于該資源的認可,主要體現在對表現形式及文化內涵的認可。結合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身體文化內容創編的體育藝術資源,在上述兩個方面遇到的壓力較小,因為這些內容本就來源于當地,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或運動項目。千百年來文化的沉淀使得當地居民對這些內容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使得創編和推廣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因此,要更加有效地開發體育藝術資源,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淀。
2.體育藝術資源開發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體育藝術資源開發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所謂活態傳承,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身體文化的內容進行篩選,結合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環境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體育藝術資源的整合與開發,能夠讓該種文化在生成發展的環境中得到延續,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另外,經過篩選結合體育健身規律改編而不脫離遺產本源的體育藝術資源能夠讓學生在健身的同時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從而使得該文化遺產資源存在于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宣傳、弘揚、傳承、振興及活態傳承目的。
三 整合開發的實現途徑
1.提升教師對傳統身體文化及體育鍛煉的認識
對于傳統身體文化的認知,我們不能以單純的體育觀或藝術觀來進行劃分,兩者在某些表現方式中是共存的。老話常說“文體不分家”,本質上就是對文化和體育結合的一種認知,文化活動有體育鍛煉的價值,體育鍛煉中有文化的內涵,密不可分。這樣的一種認知觀念其實大家都有,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不自覺忽視了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側重另外一方面價值的挖掘。因此,對于傳統身體文化的認知觀念決定了兩者的整合深度。體育或藝術教師應積極挖掘傳統身體文化的健身價值和藝術價值。
2.考慮地區因素,注重教師培養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決定了以非遺遺產為素材的體育藝術資源的推廣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不同區域的體育或藝術教師對于本地域的傳統身體文化的認知及技能的掌握,決定了該類體育藝術資源的整合開發水平。對于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及身體文化的技能傳授就成了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開發體育藝術資源的關鍵因素。因此,地方教育部門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培養教師對非遺藝術資源的理解,既能創編出優秀的體育藝術資源,又能有效地培養非遺的傳承人,其意義不言而喻。
3.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與身體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篩選并合理改造
中小學體育藝術資源整合開發的對象可與民間舞蹈、傳統舞蹈及傳統體育與雜技中的表演類項目進行接軌,這些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兼具藝術教育和體育鍛煉的功效。中小學校可以根據所處文化環境在保留文化遺產的本質特征的基礎上結合科學鍛煉的理論方法進行合理的創編改造,使開發資源既保留遺產文化特色又符合科學鍛煉的要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振興與發展。
4.加大宣傳,爭取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支持
依托于非遺文化整合創編的體育藝術資源,相較于外來體育藝術資源,易于讓學生和家長接受。因為相同地區的人生活在相同的人文環境中,并深受其影響,據此開發的體育藝術資源被接受程度較高,不會出現類似“校園華爾茲”所產生的爭議。雖然如此,也應加大宣傳,爭取家長和學生的支持,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極為重要,也是該項嘗試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5.加強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的協同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教育部門的支持,學校要更加有效地利用非遺資源離不開文化部門的幫助。在師資培訓、遺產傳承、整合開發結果認定等方面,都需要兩個部門的協同配合。這樣既有利于文化保護及傳承的實效性,也能保證整合開發出來的體育藝術資源與遺產資源的同源性。因此,要更加有效地進行整合開發,應加強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的協同配合。
參考文獻
[1]李睿.傳統身體文化如何重回傳統:回答雙重處境下的雙重問題[J].體育與科學,2015(1):46~50
[2]王若光、劉旻航、啜靜.全民健身體系“特色”的民俗學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2):7~12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