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美術作品歷史悠久,在每一件作品的背后,幾乎都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每一件作品也都是社會歷史背景的產物。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對于美術作品背后的精神與社會歷史的進一步解讀,以及對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之間藝術精神的傳承及其與社會歷史互動關系的補充說明,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本身的理解,更有益于激發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興趣。
【關鍵詞】美術作品 初中課堂 文化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4-0046-02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繁榮。作為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中國的美術作品也源遠流長。古代畫作的欣賞是初中階段藝術教育的重要部分。古代中國的畫作從線條、內容選擇、色彩、表現形式等方面,都反映了畫作創作的社會背景和時代精神。九年級的中學生在身體、心理方面正處于青春期的活躍狀態,對事物的感知更加敏感、思維更加活躍。更重要的是,青春期的兒童在社會交往方面處于敏感期,社會認同的意識加強,并且開始自己探索、思考問題。因此,在中國美術作品欣賞的課堂教學中,補充說明關于古代中國畫背后蘊含的精神史及社會史,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義,也能夠加強學生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
一 五幅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簡介
在人教版九年級美術教材的第一單元“感受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第一課“獨樹一幟的中國畫”中,一共列舉了十一幅中國古代的美術畫作。下面就以教材中的前五幅作品為例。
第一幅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畫的內容是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洛神賦》是曹植在政治斗爭失敗以后的創作,表現了當時失落的心緒。限于篇幅,教材并未將這幅長達六米的畫卷全部印出,僅節選一段。畫卷左上角是一只神獸在空中,中間是洛神飄飄欲仙,右邊則是曹植和一群侍者。這段畫作事實上展現了曹植和洛神相處的情形。作者顧愷之是東晉的士族,不僅是個畫家,還是繪畫理論家、詩人。傳統社會中,繪畫歷來是知識階層的技藝,而知識階層多來自富裕的地主階層。魏晉南北朝在漢唐之間,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意識中,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受到外來佛學思想的影響,導致東晉社會的上層興起空談的“玄學”,儒家意識形態的混亂導致了國家的長期分裂。事實上,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也反映了這一背景。圖中的主人公本來自仙界,而教材選圖中左上角的神獸也非凡間之物,反映了這一時期有別于漢代儒家正統的浪漫主義情懷。
第二幅是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這幅畫表現的是唐朝與吐蕃和親的情景。畫的左邊是吐蕃使者祿東贊及一位隨從,緊跟其后的則是一位唐朝的侍從。右邊唐太宗坐在步輦上,圍繞著一群侍女。閻立本是初唐的著名畫家,在貞觀年間曾官至刑部侍郎,后又擔任右丞相,職位顯赫。因此,這幅畫作幾乎是當時閻立本所見和親情形的真實情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除此以外,畫面鮮艷的色彩,也表現了唐代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以后,中華的傳統文
化在唐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親在漢代劉邦以后,常常作為中原王朝安撫邊疆地帶的重要手段。但唐代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和親在意義上已有所不同。此時的松贊干布仰慕大唐的繁榮文化,多次派使者求和親。而唐太宗多方考慮以后應允。
第三幅是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此圖表現的是南唐吏部侍郎韓熙載家宴中的生活片段。教材中節選的是此畫開始的眾人在聽琵琶演奏的部分。右邊頭戴高帽的韓熙載端坐榻上,他的親朋好友或坐或站,所有人都在靜靜傾聽琵琶演奏。五代的畫風緊隨唐代,也表現出鮮艷豐富的色彩。作者顧閎中是山東人,本來是唐末進士,唐滅亡以后入南唐。這幅畫作也是顧閎中由南唐后主李煜授意窺探韓熙載的報告。以畫作來看,桌子上食材豐富,韓熙載寄情靡音,全然擺脫了政治的束縛。南唐后主李煜本是十分著名的詞人,愛惜韓熙載的才華便把他安排到畫院。然而在北宋興起,國家日漸危急的情形下,大臣仍然寄情琵琶之樂,反映了整個南唐的文化風氣。隨后北宋迅速吞并南唐,顯然是在情理之中。
第四幅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作反映了北宋晚期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態。從清明時節的汴梁農村開始,到繁忙的汴河漕運,再到繁華的都市街巷,畫作中的內容無疑反映了宋人的社會生活。北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威脅,并且由于制度的設置,形成了大量的冗官冗費。在實際交往中,北宋向西夏、遼國等輸送了大量的經濟產出。宋朝不得不促進民間商品貿易的開展來收取賦稅。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城市開始興起,城市貿易非常繁榮。北宋不僅鼓勵國內的商品交易,也加強了和海外各國的聯系。張擇端的這幅畫作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歷史背景。橋上、漕船上都是密密麻麻、熙熙攘攘的人群,反映了這一時期市井的繁榮。
第五幅是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作遠景是一座巍峨筆直的山峰,中間是蔥蘢的樹木,近景是突兀的巖石。畫作以全景式的構圖描繪了我國雄偉壯觀的自然景色。在中近景上,還有一支行商的小小馱隊。此畫作的作者范寬是宋代山水畫的名家之一。在第四幅作品的背景分析中,已經對北宋時期商賈的繁榮情景做了說明,此畫作中的商旅內容也表現了同樣的歷史背景。而北宋的另一個影響深遠的遺產則是理學的發達。佛學傳入中國后,其中的禪學與儒家、道家學說不斷融合,到了宋代便促成了理學的出現。理學強調“道”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人與自然均是如此。而此畫的作者將商隊非常細微地與山峰的俊秀結合起來,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文化特征。
二 在中國美術作品欣賞的課堂教學中,補充說明關于古代中國畫背后蘊含的精神史及社會史的意義
由上可見,這五幅畫作都反映了創作的時代背景及精神內涵。五幅作品從東晉到北宋,分屬不同的歷史時期。而事實上,這些精神并非獨立存在的,其中的畫作背后的社會不斷發展,其精神也經歷了連貫的變遷過程。
中國古代畫作的創作者,幾乎都是來自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傳統的知識分子自漢代起,在接受教育中受儒家“士志于道”的精神的深刻影響,對于社會的關注及受社會現實的影響,無論在其文字作品還是繪畫、音樂作品中,都深刻蘊含著社會的時代精神。作為一個“社會”的知識分子,其在繪畫創作中從最初的創作動因、畫作的內容選擇、繪畫的線條等等,都受到社會精神的影響。
自先秦諸子百家以后,漢代的意識形態特征是“獨尊儒術”。隨著東西交通的不斷發展,外來文化也不斷地融入中華文明的血液中。有研究者推斷,墨子可能來自遠離中原的地區。到了漢代,佛教的傳入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重大文化事件。在佛學的影響下,漢代“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解體,而佛學逐步進入到傳統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佛學講究出世的修煉。到了東晉時期,由于儒學、傳統道學、佛學三方思想的不斷融合,“玄學”興起。玄學講究的是對生命的領悟,因此上層社會士族門閥中興起“空談”,即不說話來悟道。與此同時,由于擺脫了傳統“儒表法里”的意識形態,而新的統一的意識形態尚未形成,加之門閥制度的發展,促使了知識階層中浪漫主義的興起。本文首先分析的《洛神賦圖》即是這一精神發展的產物。入唐以后,新的意識形態也尚未形成。儒家、道家、佛學的思想在社會思想中均占有一定地位。武則天信道,一時間全國道觀興盛。多元的意識形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社會風氣和豐富的文化思想。唐代都城成為這一時期亞洲的文化中心,各國紛紛派遣留學生至長安。本文分析的第二幅《步輦圖》即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心態。而到了北宋前期,由于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作用,商品貿易開始興盛,城市興起,市井文化隨即繁榮起來。《清明上河圖》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此后,宋代的理學家完成了由傳統儒學向“新儒學”的轉向,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溪山行旅圖》則反映了這一社會精神。
在傳統的畫作欣賞教學中,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及其反映的社會精神往往也有所提及,但是這些作品反映的精神并非獨立存在的。從本文所分析的作品來看,其中社會精神發展的脈絡隱隱可見。探訪社會與文化相互作用的變遷的歷史,是對中國傳統畫作欣賞教學的重要補充。
參考文獻
[1]〔德〕卡爾·曼海姆.文化社會學論集(艾彥、鄭也夫、馮克利譯)[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