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也更加重要。本文在明確文化負載詞定義的基礎上,指出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旨在使漢語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既能保留民族特色,又能滿足跨文化交際的要求,進而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溝通和發展。
【關鍵詞】漢語文化負載詞 直譯 意譯 加注 直譯意譯兼用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4-0063-02
一 引言
為了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我們一方面要向英美等發達國家學習,引進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把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出去,向世界展示古典、優雅、有活力的新中國。漢語文化負載詞是中華民族語言中的精華,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傳統風俗和習慣,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如何處理好文化負載詞成為漢英翻譯領域里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二 文化負載詞的概念
文化負載詞又稱詞匯空缺,指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語言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發展的產物,承載著這個民族特有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都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其特有的社會制度、生態環境、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等,這些社會因素在語言方面的體現即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定的詞匯、成語和典故等,文化負載詞反映這些觀念和事物。廖七一則將文化負載詞總結為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中國近代的文化作品及當今的社會生活中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負載詞,而在加大中國文化對外輸出這一宏大文化戰略考量的背景下,對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研究不僅能促進不同民族間文學作品的交流,還能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從而加深世界各國人民對我國的了解。
三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文化負載詞反映了語言及文化內涵和意義,因此,在跨文化交際和翻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一直是個難點。具體來說,漢語的文化負載詞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習俗等息息相關,從多個方面反映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在英文中,譯者往往找不到與之相對應或完全相符的詞匯。因此,英漢互譯中對這類詞匯的處理應遵循“文化傳真”的原則,即要求譯語從文化語義的角度再現原語所要傳達的意義、形式及風格。要達到這一目的,筆者認為應使用直譯、意譯、加注、直譯意譯兼用幾種策略來翻譯漢語文化負載詞。
1.直譯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直譯既能全面準確地闡明原文的含義,又能保持原文的風格。在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使用直譯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語特色。比如,“經濟特區”“一國兩制”“八寶菜”“京劇”“易經”“文化大革命”“毛澤東思想”等。
但是,直譯并非字對字的死譯、硬譯,在翻譯中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例如,在WTO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在講話中提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引用這句諺語時,他首先使用的是漢語意思的直譯:“If you do not go into the cove of the tiger,how will you get its cub?”接著則引用了在西方家喻戶曉的與之意義基本對等的諺語“In other words: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拉米的做法為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提供了一些啟示:當某一文化負載詞出現時,可先進行直譯,保留原語特色,同時盡力找到目的語對等的詞語,從而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2.意譯
意譯,即根據原文中的大意來翻譯,而非逐字逐句地翻譯。在原語與譯語存在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采用意譯法,可以體現出不同語言民族在生態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性。因此,在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意譯更能體現本民族的語言特征。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直譯成“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聽眾就會覺得是在聽故事,而無法體會原語要表達的因禍得福的意思。而意譯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會使目的語讀者更易理解,從而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3.直譯意譯兼用
在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過程中,完全采用直譯的方法有時會讓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目的語讀者感到困惑不解,而如果完全意譯,又會失去原文的形象性。這種情況下,可采用直譯和意譯兼用的方法,既保留原文的一些特色又使譯文形象且明白易懂。田傳茂和楊先明也指出,“在直譯和意譯上應遵循的原則是,能直譯時直譯,不能直譯時用意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意譯作為直譯的補充”。例如,“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可以翻成“have sharp eyes but clumsy hands”。其中,“眼高手低”中的“眼”和“手”采取直譯法,但“高”和“低”只能意譯,譯文與原文同樣生動形象,形成極鮮明的對照形式?!肮芬味促e,不識好人心”,譯為“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Tongbin—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狗咬呂洞賓”使用直譯法,而“不識好人心”則采用意譯法譯為“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來解釋前面要表達的意思。
4.加注
有些文化負載詞涉及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對于這類詞,如果簡單地采用直譯法,會使缺乏文化背景的目的語讀者感到疑惑、難以理解;而采用意譯法又會失掉原文的特色,無法實現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加注法,即先將原語以異化的方式完全直譯,讓目的語讀者靠近原語,體味并記住這一文化;其后再進行進一步解釋,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真正體會到原語的內涵和意義。例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簡單地直譯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目的語讀者會感到疑惑:諸葛亮是誰?為什么要這樣比較呢?倘若在直譯后,能對 Zhu Geliang這個名稱進行進一步解釋,如“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這樣就能在保持原文風味的同時,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內涵和意義。同樣,“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譯成“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將魯班進一步解釋為the master carpenter,否則,魯班究竟是什么人,不知道典故的目的語讀者會感到茫然。
四 結束語
許淵沖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要對全球文化做出貢獻,需要把中國文學翻譯成外文。在今天的國際間,使用最多的外語是英文,因此,中國文學如果要全球化,首先需要翻譯成英文”。所以,在國際交流日益緊密的今天,中國翻譯界不僅要引進世界各國先進文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翻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更多人能夠了解并欣賞中國文化,使“全球文化更加光輝燦爛”。漢語文化負載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傳播傳統文化這一歷史使命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國翻譯界應該更加重視文化負載詞的內涵和翻譯,對其加以研究,力求在翻譯和交際過程中能準確地把握這些特殊詞匯的文化背景和內涵意義并恰當地翻譯,以確保在使用漢語文化負載詞的過程中達到傳遞信息和傳播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3]田傳茂、楊先明.漢英翻譯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許淵沖.譯筆生花[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5
[5]袁婷.英漢互譯中文化負載詞的處理對策[J].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
[6]吳建.中英口譯中的文化輸出[J].上海翻譯,2008(3)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