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化學科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體系,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現今我國工科院校的緊迫任務。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優化應當遵循相應的原則,要結合人才需求確立學科結構優化的方向,調節傳統學科比例,大力發展新興、交叉學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文章通過分析現階段工科院校學科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闡述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優化的原則,對工科院校的學科結構優化途徑展開探討,旨在為工科院校的學科結構優化方法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工科院校 學科結構 優化原則 優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4-0072-02
學科結構不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還是高校三大職能的承載平臺,其彰顯著學校的辦學水平、學術地位以及教學特征,是高校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優化學科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體系,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現今我國工科院校的緊迫任務。由此可見,研究工科院校的學科結構優化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現階段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存在的問題
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發展的關鍵,對學科結構進行優化則是高校全面開展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通常而言,工科院校大多通過兩種方法對自身學科結構予以調整,分別為學校自我擴張、院校合并重組。學科結構調整完畢后,的確可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也會隨之出現一系列新問題:(1)學科覆蓋面仍舊不夠廣,傳統學科占據很大的份額;(2)基礎學科、人文學科水平不高;(3)與學校實際情況相背離,盲目開展學科擴張;(4)學科相互間缺乏交叉、融合,各種學科未擺脫相互間的束縛,難以實現相互融合、滲透。
二 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優化的原則
1.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指的是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優化應當結合學科結構本身的轉變規律,順應現代科技發展潮流,基于國家經濟框架進行調整,為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進步提供人才、智力等全面的有效保障,只有逐步適應環境的學科結構才能實現優化。現階段,我國工科院校學科結構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已追求自發性的現象,即便是一些相對先進的工科院校也始終無法實施開創性的策略,除去對傳統的承襲之外,就是對先進國家的經驗進行生搬硬套等,自始至終沒有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該類現象務必要抓緊時間整改,否則便會引發學科結構發展難以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進程相適應的不良局面。
2.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指的是學科結構優化應當從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著手,全面權衡學校的性質、種類、文化基礎、發展基礎等。如此便需對學校進行科學定位,包括定位學校學術發展水平、學校服務對象及學校人才培訓機制等,獲取學校清晰定位之后,方可使學科結構調整有據可循。受當前工科院校合并擴大規模的影響,我國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過高的問題。學校定位缺乏科學合理性,勢必會對學校學科結構調整造成不良影響。此外,還應當全面結合學校自身的學科傳統、基礎,不管是哪所工科院校想要實現學科結構優化,都應當以學校自身的學術傳統、歷史文化及實際基礎為前提,倘若割裂了與學校傳統、發展基礎的聯系,單單依靠主觀意愿盲目發展相關學科,顯然難以獲得學科結構調整的成效。
3.全面性原則
科技經歷了數百年的分叉發展,近些年分叉迅速稠密、逐步形成網絡體系,使得學科交叉、全面發展越來越重要,并逐步轉變成現代學科改革的有效渠道之一。學科結構全面發展成為現今國際范圍內不同種類高校學科結構調整的一大趨勢。不管是??拼髮W、多科大學還是綜合大學,均在結合自身基礎、實情的前提下邁著學科全面化的腳步,進一步實現學科間的有效滲透。
三 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優化的方法
優化學科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體系,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現今我國工科院校的緊迫任務。工科院校在時代發展新形勢下,要與時俱進,大力進行改革創新,運用先進的科技、理論不斷優化學科結構。進一步優化工科院校的學科結構有以下幾種方法:
1.加強理科建設力度
理科的研究對象為自然科學基本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工科的基礎,可為實現工科有序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萍及l展進步需要強有力的理論基礎支持,倘若脫離了理論基礎,那么科技革新便成了無稽之談。工科院校要想發展理科、實現學科結構優化,就應當結合學校自身實情,而不是盲目地做出調整,要從理工結合、推動該校工科尤其是優勢學科發展的層面著手加大建設力度,借助工科有利資源提高理科水平。工科院校在調整學科結構期間,一定要考慮理科的特殊性質。全?;A課程教學工作均由理科承擔,相較于工科而言有著十分繁重的教學任務,因此要尤為關注教學與學科結構優化的相互關系并予以協調。為了實現理工有效結合,首先理科自身應當強大起來,在理科獲得相應成就的前提下,再逐步通過工科帶理科、理科興工科,構筑理科、工科并重的局面,由長時間以來以工科為中心轉變成工科、理科協同發展,對高水平理科、工科進行一并構建,促進工科院校切實成為理工大學。
2.強化學科間的相互交叉
學科間相互交叉,換言之即知識體系的相互融合、滲透,傳統學科儼然有著全面、綜合、系統的發展趨勢,該發展趨勢的實質即為知識體系的創新、融合。鑒于此,強化學科間相互交叉對促進科技原始創新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工科院校優勢學科以傳統學科為主,而傳統學科整體相對陳舊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工科院校強化學科間的相互交叉,應當自兩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應當借助高新科學技術對傳統學科進行改造;另一方應當提升傳統學科相互交叉與融合速率。如此不僅能夠確保工科院校維持傳統學科優勢,促進工科院校傳統學科形成特色,轉變成彰顯學校教學水平的排頭學科;還能夠促進工科院校產生新型學科生長點,推動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的共同形成、發展,進一步實現學科結構優化的有效性。
3.大力發展新興學科
新興學科的生成總的而言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演繹型渠道,指的是伴隨科技發展,自現存傳統學科中生成、分化、衍生而成;另一個是綜合型渠道,指的是通過一系列相關傳統學科中研究方向或者領域交叉綜合而出。新興學科為學校學科體系引入新鮮血液,提升活力,但要注意的是發展新興學科不可忽視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一味發展不具備任何基礎的新興學科是不可行的。工科院校大力發展新興學科,首先要明確學校傳統學科的創新需求,再從以下三方面工作著手:一是應當結合科學技術發展前沿,選取出可有效推動傳統學科創新的信息學科,并予以全力的扶持;二是應當基于先前各類學科高度交叉、融合的內容,摸索出有新興學科特征及發展潛力的學科生長點,加大建設力度,促使其不斷發展壯大;三是應當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對自然科學的指導功能,基于原本的工作內容,科學發展出有助于本校工科、理科發展的人文社會學科。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學科結構不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還是高校三大職能的承載平臺,其彰顯著學校的辦學水平、學術地位以及教學特征,為高校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研究、總結經驗,全面分析現階段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存在的問題,清楚認識工科院校學科結構優化原則,通過“加強理科建設力度”“強化學科間相互交叉”“大力發展新興學科”等優化學科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體系,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暢.基于產業發展的高校學科結構優化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成都),2011(3):46~49
[2]韓震.優化學科結構 提升核心競爭力 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高級涉外人才——關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8):4~7
[3]趙樹果、張艷博、朱立光.地方院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與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8):215~216
[4]程藝、方明、黃澤秋等.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J].中國高等教育,2007(13):13~14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