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初中生培優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諸多困惑。通過對部分重點中學初中生培優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培優過泛,主要是由家長著急心態、從眾心理和卸責心理所致。培優的主要問題是:學校教學和培優主次顛倒,帶來學生學習的混亂;“個性化教育”名不符實,培優效果適得其反;培優市場魚龍混雜,導致學生和家長選擇混亂,形成社會問題。建議學生和家長理性地看待培優,避免盲目培優,立足學校教育,合理、有效地安排培優。
【關鍵詞】初中生培優 現狀 調查 分析
【中圖分類號】G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4-0110-03
一 調查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初中是學生學習階段重要的分水嶺。眾多的家長為讓孩子在初中階段打好基礎,考上好高中,除了盡力擇校外,還不惜財力和精力安排孩子參加各種類型的培優。培優成為重點初中的學生和學生家長不可避免的話題。由于培優形式的多樣化、師資的多元性、學生基礎的參差不齊、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導致培優效果或令人滿意,或令人失望,更多的是帶給學生和家長諸多的困惑。
如何讓學生和家長能夠更加理性、更加有效地選擇培優,是一個普遍的社會話題,值得社會以及學生和家長深思和調整。為此,筆者針對部分重點初中學生的培優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并提出相關解決建議,以期提醒學生和家長正確對待和選擇培優,減輕學生和家庭的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二 調查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此次調查的時間為2015年暑假,主要利用學習間隙進行調查。
調查對象為武漢市三所重點初中在校學生及其家長,內容僅限于與中考有關的文化培優,不涉及藝術類培訓。
調查方式是以問卷調查為主,輔以網絡QQ群交流、個別案例走訪、隨機訪談以及新聞資料分析。
在調查的基礎上,采取數據分析法、歸類分析法、聯系對比分析法、個案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對培優現狀進行反思,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三 調查結果分析
1.害怕掉隊以及從眾心理、卸責心理,導致盲目地選擇培優
從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和學生家長對培優的意向從初中入學前或一入學就已形成。
第一,家長要求培優占主流。由家長主導參加培優的占多數。超過一半的學生是因為家長提出培優而被動參加。
第二,從眾心理占主導。從調查統計中發現,因別人參加所以自己也參加的有19人,占44.2%,在單獨訪談和QQ群聊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別人的孩子都在培優,自己的孩子要是不參加,擔心會輸在培優上。所以,別人的孩子參加了,自己的孩子也得參加。
第三,卸責心理占有一部分。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沒有參加培優,一旦成績不好,孩子會埋怨父母。所以寧肯花錢去培優,不管有沒有效果,至少孩子知道家長是舍得投入的。
由于害怕掉隊的著急心理、從眾心理和卸責心理,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盲目加入培優大軍,“成就”了培優市場,很多的負面效應也正是源于這種盲目性。
2.學校教學和培優主次顛倒,造成學生學習的混亂
在調查對象中,所有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參加過培優,4/5的學生參加了2~3門課的培優,個別學生甚至門門都培優。其中,以提高輔導為目的的超過半數;補差式培優有7人,占16.3%;課前提前輔導有7人,占16.3%;單純復習式輔導有5人,占11.6%。
在上述各類培優中,雖然主觀愿望是好的,但對于不同的學生,實際效果卻大相徑庭。主要原因是學生和學生家長對老師的教學安排并不了解,在培優中采取了超前輔導,客觀上打亂了老師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排,造成學生學習上的混亂。
而同步輔導的學生,普遍在課堂學習中“消化不良”,主要原因是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方面存在不同的問題,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即使是進行同步輔導,效果也不佳。過度依賴于同步輔導,會更加忽視課堂學習,形成了課堂學習效果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
由表可知,每周培優上課時間3~4小時的有21人,占48.8%,5~6小時的有15人,占34.9%,還不包括路途往返和完成培優作業的時間,使學生本來很重的負擔進一步加重,只好大大壓縮完成學校作業的時間,甚至隨便應付學校作業。
3.培優宣傳中的“個性化教學”演變成實際培優中的“揠苗助長”,導致培優效果適得其反
從調查中了解到,幾乎所有的學生家長都接到過培優廣告。培優廣告無不包含“一對一”“個性化教學”的宣傳。廣告宣傳雖然很美好,但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
第一,“個性化教學”很難做到。培優老師來源復雜,由本班任課老師培優的只有9人,占20.9%,其他34人,占79.1%。校外培優老師可能對教學內容很熟悉,但與學生接觸較少,教學時間以小時計算,而且培訓內容又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握住學生個性,往往是“一對一”做到了,但“個性化”卻不存在。
第二,“個性化教學”實際上成了“揠苗助長”。在單獨訪談中發現,部分培優老師的教學,或大量組織學生做競賽題,遠遠超出考試難度;或組織學習大學英語,與初中教學相脫節等,這都違背了初中的教學規律,實質上是“揠苗助長”。
由于宣傳上的“個性化教學”演變成脫離學生實際的輔導,造成培優效果與宣傳承諾相差甚遠,甚至使部分學生在不堪重負和忙亂中成績下降。
從調查來看,通過培優后,成績下降的有9人,占20.9%;成績持平或稍有提高的有24人,占55.8%;而真正成績進步明顯的只有10人,占23.3%。培優效果與學生和家長的期望值存在巨大反差。
4.魚龍混雜的培優市場,使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培優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培優機構的宣傳總是讓人充滿幻想和希望,其承諾也十分誘人,但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培優效果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和學生家長更多地會從培優老師身上找原因。參加培優的學生,對培優老師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只有13人,占30.2%,不滿意、很不滿意的有30人,占69.8%,多數學生在單科換過3~4任培優老師。在個別訪談中,有一名初三學生的家長談到,他花了2萬元從培優班買了100節課,該學生上了30節課后,參加初三調考,成績在班里名次下降了12名。為此,他對安排孩子參加這個培優班后悔不已。有的學生,從進入初中到畢業,不斷地更換培優老師。頻繁的更換使學生和家長越加迷惑,特別是學生受到的打擊更大,在時間和信心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培優也使學生家長承受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多數家庭每學期支付培優的經費達到2000~5000元。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近1/4的學生對培優喪失信心,近一半的學生仍然相信培優,認為效果不好是因為沒找對老師,如果找對了老師,還是希望參加培優,這體現了他們對培優的期待仍然存在。
四 對學生和家長參加培優的建議
初中生培優雖然效果有限,有些培優甚至坑苦了許多家長和學生,但畢竟有一部分培優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由于許多因素的作用,學生和家長對培優的需求不可能消失。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培優呢?
第一,擺脫對培優的盲目崇拜和依賴,充分認識提高學習成績的前提是學習習慣和方法,把提高學習成績的立足點放到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把握上。許多家長一旦學生成績不佳,第一反應要么是懷疑老師的教學水平,要么是懷疑學校班級的學生太多,老師顧不過來。很少注意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是不是存在問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證明,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學習習慣好和學習方法正確。如果學生和家長看不到學習成績不好的問題本質,一味投入培優之中,就會用錯藥方,得不償失。而培優機構往往重于學習內容的培訓卻疏于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二,認清培優的不足,遵循教學規律,堅持以學校教育為主,把主要精力放到學校的教學上。
遵循教學規律,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有效方式。學校的教育,是一所學校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講究的是系統性、規范化、循序漸進,追求的是育人與教學相長。這與培優機構零散的、突擊性的教學和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有著本質區別。學生和家長要相信學校教育,堅持落實老師要求,功到自然成。
第三,理性對待培優,把培優作為學校教育的適當補充。首先,面對培優不盲目跟從,特別是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參加培優。其次,針對學生特點,適當選擇培優。做到培優不影響學校作業的完成、不讓孩子滿負荷地學習、不超出教學大綱培訓。選擇培優內容,最好請任課老師提供參考意見。最后,提倡自我培優。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多閱讀教學參考資料和課外書籍,在有精力的情況下,多接觸一些新題型。如此,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擴展了知識面。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