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轉型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必然要求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主要依靠投資拉動。過去30年固定資產增長率是GDP的兩倍多。按照這樣一個趨勢,要保證GDP增幅達到7%,今后5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額需要達到300多萬億元,而過去30年累計僅為250萬億元,每年的融資缺口都會在30萬億元左右。
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是銀行信貸。目前,銀行業資產規模已經從2003年的28萬億元,發展到2013年的151萬億元,貸款規模從2003年17萬億元,發展到2013年的77萬億元。即使是這樣的增速,也難以滿足投資的巨大需求。
中國經濟已經不能僅僅依靠投資驅動,或者說即使想靠投資驅動,也沒有相應的融資能力。要想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必須有效利用沉淀資金、盤活存量資產、積極鼓勵消費,這些需求僅靠傳統的銀行業務是無法全面實現的。
銀行業轉型是居民金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對金融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存貸領域,金融服務多元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其中,有高端需求,如家族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統計,2013年中國私人財富規模大幅增長49.2%,達到22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發布的《2013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預計,2013年全國個人可投資資產達到92萬億元,同比增長14%;高凈值人群達到84萬人左右,同比增長20%。
家族信托在海外已有悠久的歷史。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沃爾瑪家族等通過家族信托,即使歷經數百年的動蕩,依然實現了家族財富的傳承。華人首富李嘉誠設立了多個家族信托基金,分別持有旗下公司的股份。
家族信托在國內剛剛起步,主要通過繞道海外機構設立離岸家族信托。以80億元身家登陸胡潤富豪榜的紀凱婷,通過家族信托的方式,持有龍光地產85%的股份,成為龍光地產第一大股東。潘石屹和張欣的SOHO中國、張茵的玖龍紙業、吳亞軍的龍湖地產,也都設立了家族信托。
家族信托具有合理避稅、分配傳承財產、有效隔離風險等優勢,可以有效避免控股人婚姻變動、傷亡等對家族企業的影響。2012年,龍湖地產吳亞軍、蔡奎的婚變,并未引發對龍湖地產的股權爭奪,這得益于雙方早在上市前就將各自股權交付家族信托管理。反之,真功夫因創始人離婚爭置股權而導致上市擱淺,土豆網因創始人離婚的股權糾紛而被優酷“收編”,小馬奔騰董事長李明的突然去世對其上市的影響等,則都與沒有規范做好股權等財產早期安排有關。
中國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基本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相關研究分析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高凈值人士已開始考慮財富傳承,而這一比例在超高凈值人士中更高,已經接近二分之一。家族信托是實現家族財富傳承的最佳工具。
同時,市場中也存在中端需求,如理財、基金等。近5年來,銀行理財一直保持了50%以上的增速,2014年9月底規模已達近13萬億元。基金業規模也已突破了5萬億大關,是2013年同期的兩倍。
此外,還有低端需求,如消費金融等。以4家消費金融公司為例,2013年末,全行業貸款余額105.5億元,同比增長145%;當年累計發放貸款37.5萬筆,同比增長130%。
如此旺盛的金融需求,已使簡單的銀行傳統存貸業務難以滿足,特別是對于中高端客戶,相比盈利,他們更加注重財產的穩健保值增值和規范有序的傳承,金融服務需求已經逐步從信貸轉向財富管理。
銀行業轉型是企業金融需求的必然要求
從企業角度來看,隨著大型企業集團越來越多,眾多企業開展綜合化經營,尤其是向金融領域的跨業經營,有的已經是持有金融全牌照機構。這其中固然有企業盲目跟風的原因,但更主要還是企業運營需要的因素。
曾被譽為“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的劉鴻生,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了涵蓋多個領域的企業帝國,后來因管理需要而創辦劉鴻記賬房,該賬房具有四大基本職能:
一是基礎財務處理功能。劉鴻記賬房的檔案資料中,保存了大量賬務單證、會計報表、收支匯總和賬務報告等,足見其基礎財務管理功能的實現。
二是投資管理公司功能。劉鴻生投資控股和參股大量企業,劉鴻記賬房擔負起籌募資金、公司設置,甚至經營管理的工作。
三是財務公司功能。劉鴻記賬房能向成員企業和家族內部吸收存款,向劉氏各企業發放貸款。
四是家族財富管理和家族辦公室功能。劉氏家族的各種股票投資、房地產投資、子女教育、家族財務收入報告分析、慈善事業等基本都通過劉鴻記賬房來安排。
同時代的洛克菲勒家族也有類似安排,將其家族辦公室設在洛克菲勒中心的第56層。
可見,金融需求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發、必然產生的,目的是通過金融手段加強自身管理、降低融資成本、促進產品銷售、提升盈利能力。這些需求有的是銀行可以滿足的,有些則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特色領域。
財務公司可以有效降低企業成本。經初步統計,一家財務公司平均每年可以為企業集團節省利差約8000萬元到1億元,同時可以為集團盈利幾千萬元。
融資租賃是比企業資產證券化更加靈活、高效的一種盤活資產方式,不需要資產證券化那樣復雜的流程。在歐美國家,融資租賃是僅次于銀行信貸的第二大金融工具。李克強總理在視察金融租賃公司時明確指出,金融租賃行業是一塊新高地,國家要培育這個行業發展起來。
汽車金融業務,一方面可以促進汽車銷售、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在整車制造利潤趨薄的形勢下,可以提升汽車企業的利潤空間,實現消費者和制造企業的雙贏。
消費金融公司立足于滿足現有銀行服務尚未有效覆蓋的中低收入群體的合理消費需求,大部分客戶沒有人行征信記錄,很難在銀行獲得信用卡或者貸款。發展消費金融將是促進消費、實現金融普惠的重要推動力。
金融結構近年已經發生較大變化,非銀行金融機構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通過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差異化服務滿足實體經濟不同層次的需求、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將是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可以預見,今后金融體系將不只是銀行的一枝獨秀,其他類型機構特別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根據實體經濟需求,重新審視監管導向
整個社會對銀行業轉型的需求、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需求,需要我們進一步轉變監管思路,重新審視我們的監管導向。
目前,多家信托公司已經在家族信托領域進行了嘗試和創新,但和真正的家族信托還有一定差距。要做好家族信托業務,需要加強個人財富管理法律建設和誠實可信的信用中介建設。
在法律建設方面,需要在基本法的高度上,明確個人合法財產不可侵犯,對合法財產的保護不低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需要修訂《信托法》,核心是強調財產信托關系。需要推動出臺《信托公司管理條例》,界定營業信托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需要建立信托登記制度,保障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保護客戶隱私。
機構建設方面,需要打造一大批真正做財富管理服務的信托公司,為一代、幾代甚至十幾代人提供財富管理服務,使中國社會財富管理進入穩定狀態,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取得客戶的信任,如果派20多歲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出面,即使再信誓旦旦、天花亂墜,也很難讓人托付身后事。由此可見,亟須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對企業集團而言,需要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體制,實現從依靠貸款的外延式推動到降低金融成本的內涵式發展。這一過程,應該有更多的財務公司出現,滿足企業集團的需求。監管者必須看清、適應、推動這樣一個市場。
金融租賃的健康發展需要出臺《金融租賃法》,以厘清融資租賃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需要建立全國統一的融資租賃登記系統、完善融資租賃財稅政策、拓寬金融租賃公司融資渠道,提升金融租賃行業對國民經濟的滲透率和行業覆蓋率,幫助企業把沉淀資產變成“活資產”。
在新增12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需要結合各地消費市場發展實際需求和征信系統等配套設施建設情況,研究消費金融公司常規化設立工作,更好地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金融需求。
這一切的前提是嚴控風險,強化合規,完善公司治理,使非銀機構在穩健、合規、可持續的基礎上開展業務。
重點是信托公司風險防范,督促信托公司做到盡職管理和風險評估、臺賬監測、預案落實、風險化解、披露回應五個到位,為轉型發展奠定穩定基礎。
按照“定規矩、明職責、勤排查、嚴問責”的邏輯推進合規建設,對于違規行為下狠手、下重手,督促非銀機構依法合規開展業務。
非銀機構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股東問題,關鍵是明確風險責任,做到權責對等,在防止“一股獨大”的基礎上有效發揮股東作用。同時,推動實施混合所有制,試行高管持股、員工持股,將股權激勵與報酬延付機制相結合,改變“掙快錢”的模式,使員工與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增強發展的內部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