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對教育的批評不絕于耳。有的批評教育方法僵化刻板,只知灌輸不善啟迪,學生死記硬背,不能獨立思考、推陳出新;也有的批評教育機構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唯名利是圖,非但不能振導社會,反而助長不良風氣;有的批評教育脫離實際,在文章縫里找題目,只知SCI(即科學引文索引),不懂實際問題;也有的批評大學過重實用,追逐熱點,不耐寂寞,不能潛心做獨立之學術;有的批評大學教育的工具理性,只給學生專業訓練,未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有的批評大學盲目追求綜合性,脫離行業需要,不能適應市場;有的批評政府干預過多,大學不能自主辦學;也有的批評大學自律不足,在師德建設、科研誠信、經費管理等方面屢出問題;有的批評大學只顧掐尖挖人,有礙教育公平;也有的批評不能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如此等等,雖然視角觀點不盡相同,但亦各有道理。至于如何改革,有的認為去行政化是癥結所在,有的認為實行通識教育才能回歸教育本質,有的主張人事制度應是改革的重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筆者看來,中國的教育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但瑕不掩瑜。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畢竟主要是依靠中國自己培養的人才實現的。看到問題,正視問題,為的是解決問題,更好發展。解決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綜合改革。而教育的綜合改革,應該以“育人為本”,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統籌協調有重點地展開。
從“學科為本”到“學生為本”
教育改革的第一個問題,是以什么作為根本的問題。提出這個問題并非無的放矢,因為從政府到大學近年都特別強調“學科建設”。社會上對大學的排名往往也著眼于“學科”且往往以相應學科領域中的論文和獲獎作為“學科水平”的標志,這就導致了“學科為本”的思路,導致了在不同程度上偏離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教育改革必須首先明確解決“育人為本”的問題,改革要實現的第一個轉變,是要從“學科為本”轉變為“學生為本”。以學生成長作為學校教學、研究、服務、文化傳承交流等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教育改革擁有一個正確的邏輯起點。這不是否認學科的重要性,學科乃是集教學、研究等活動和師資與其它條件為一體的育人平臺,學科建設對于育人的重要性是無可置疑的。大學的學科建設必須以“育人為本”,如果離開了教育的根本,教育便不成其為教育,遑論教育改革?!
從專業教育到素質教育
從育人為本出發,接下來就是培育什么人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人為本的思路,另一種是以器為本的思路。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的,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當然也包括專業的知識和能力。以器為本,是工具理性的思路,著眼于培育具備履行特定崗位需要能力的人,當然也要有道德品行。在計劃經濟框架下,工具理性在事實上占了主導地位,系統的專業知識講授和專業能力訓練在事實上占據中心地位,而且至今仍有很大影響。以人的發展為本,絕不能忽視專業知識和能力,因為那也是人的發展的需要之一,但不能認為有了系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就可“一好百好”。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應該是包括專業素養在內的素質教育。因此,教育改革要實現的第二個轉變,就是要超越專業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即包括志向、品行、知識、能力、作風、體魄等多方面要素的綜合素質教育。
不僅“學會”,更要“會學”

再接下來,就是怎樣培育人的問題,也即如何實現素質教育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是以灌輸模式來進行教育的,學生基本上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不是主動的學習者,更不是創造性的學習者,因為沒有主動性就談不上創造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教育改革必須革除這一弊端,而不能僅僅在教學內容和教材上下功夫,因此必須實現第三大轉變,即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教學相長”。因為,如果說知識在一定意義上是可以傳授和灌輸的話,素質則是決不能傳授和灌輸的,素質的培養應該是以學生作為主體的發展過程。在國際上,近年來常用“higher learning”來表達高等教育,這很有道理。對于學習來說,學生是主體。以學為主,就是還學生以其應有之學習主體地位,這絕不是否定“教”的重要性,而是要實現“為不教而教”。這非但沒有降低對“教”的要求,反而大大提升了對“教”的要求,即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使他們成為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人。
要實現這第三個轉變,必須破除許多障礙,其中最主要的是觀念的障礙、體制的障礙和評價的障礙。首先是要更新教育觀念,即要從學科為本、知識為本和灌輸為本的舊有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其次是要轉變體制,即要革除現行體制之官僚化的弊端,建立符合教育發展內在要求的現代大學制度。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建立符合教育規律和能夠調動和發揮廣大師生積極性的學術治理體制和機制。第三是要改革評價的體系和機制,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和機制。這是一件困難而又極為重要的工作,應該是教育綜合改革的重頭戲。
總而言之,我們期待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是以素質教育為方向的教育改革。這樣的改革,將以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為效果,進而支撐經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引領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