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萬象之國”美稱的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位于中南半島北部,是一個具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國,美麗的湄公河將其與中國連接,早在15世紀初,兩國便有了使節往來,到了19世紀末,中國的僑商從其他國家移居老撾,讓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在這里植根。
在老撾最古老的城市——距離首都萬象以北500公里的瑯勃拉邦,有一所師生加起來不足千人的華文學校——新華學校,老撾現任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先生畢業于此。在學校的校慶日、中國的國慶日等一些重大節日舉行的儀式上,常常能見到這位年過半百的老校友的身影。在新中國成立65周年的慶祝儀式上,副總理先生用流利的漢語對校友及在場華裔說:自己時常懷念母校,尤其思念校長先生。自己在當時的校長和其他老師的耐心輔導下,懂得了“禮義廉恥”等禮教與文化,扎下良好并且深厚的根基,從而使自己到其他地方深造時有所啟發,促使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
這座有著71年歷史的小學是現今老撾5所華文學校中的一所,其他分別是位于首都萬象的寮都公學、中部甘蒙省他曲華僑學校、南部沙灣拿吉省坎他武里市的崇德學校和百細市的華僑公學。老撾的基礎教育有三種:普通教育、僧侶教育、華文教育。老撾中央政府設教育部,省(市)、縣政府設教育局,村設教育科或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直接領導、管理各地大、中、小學和職業學校。然而這5所華文學校都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當地華僑集資創辦的,學級設置從幼兒園到高中,每個學校各不相同。5所華文學校全部隸屬于當地的中華理事會,理事會派專人負責華校工作,從籌集經費、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到建設師資隊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等等,全程參與、全面負責。
創辦之初,華文學校采用全漢語教學,后來在老撾動蕩的歷史進程中,中老兩國外交上產生曲折,使得華文學校被停辦,后又予以恢復,最后依照老撾教育部的規定轉制為雙語教學。老撾是東南亞地區華人數量最少的國家,全國650多萬人口中,華人不足2%,雖然華文教育規模不大,但是華人子女接受華文教育的絕對比例卻位居東南亞各國前列。
在異國他鄉辦學教授自己的母語,這絕非易事,新華學校的總負責人是瑯勃拉邦中華理事會會長許文華,許會長告訴我們,學校最困難的時候是1975年前后,因為當時老撾時局動蕩,富裕的華人都走了,學校的運行舉步維艱,學生最少的時候只剩下100多人。慢慢恢復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許會長四處求援,調整辦學方式……用了將近20年,學校方才脫離了四處求援的困境,在經濟上自行運轉。
由于中華理事會對華校卓有成效的建設和管理,教學質量超過了當地一般的老撾公辦學校,樹立了良好的口碑,越來越多的老撾政府公務員、在老經商或工作的外國人,都將子女送進華校接受基礎教育。

除了教學辦學方面的保證以外,經濟的發展也是推動教育的一大助力。近10年,隨著中老兩國經貿往來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中資機構來到老撾投資興業,除了商貿往來需要用到漢語外,中資機構的平均工資遠遠高于本地平均工資,這使得老撾人競相去往,學習漢語的需求自然高漲。不少老撾家長將孩子送到華文學校,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漢語,直到高中。
2010年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雙方對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到2015年,中國對東盟自貿區各成員國的零關稅比例將上升為全部產品!此舉有力地推動了雙邊貿易快速增長,作為東盟成員國之一的老撾,其與中國的貿易增速已躍居中國對東盟各國貿易的首位。在老撾的市場上,食品、日用品、電器、五金建材等產自中國的商品隨處可見;老撾人首選的代步摩托車大多是中國制造;在萬象等城市,甚至不止有一個大型的中國商貿城……這些,都激發了老撾人學習漢語的熱情。
新華學校所在的瑯勃拉邦是老撾最有名的旅游城市,近10年大量中國游客涌入,當地服務業展現了巨大的語言需求,許多老撾人開始學習漢語,針對這樣的情況,學校開設了成人漢語培訓班,這也成為學校創收的途徑之一。
秉承中華理事會對華校嚴格的管理,理事長通常會嚴格地把控財政,校長負責嚴謹治學,同時共同加強師資的建設。在抓教育的同時擴建校區,經過七八十年的發展,老撾華校已經在當地基礎教育體系中站穩一席之地。其中,老撾首都萬象的寮都公學甚至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學校,在老撾中小學生統考中,經常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績。
然而,在異國他鄉主體文化包圍的環境中,華人群體依然是弱勢的小眾,成就的背后是艱辛和許多尚需要克服的困難:強勢文化的沖擊、師資數量和質量的不足、教材與實際的脫節、辦學經費的局促,等等。
欽佩華人自強不息自我建設。我們轉述華校校友老撾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先生的話來結束本文:所有的校友事業有成時,不要忘了母恩師惠,多回母校看看,為母校加油添光增彩,為全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