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新一屆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句話就脫稿說出“讓大家久等了”,這讓人們有一種久違了的清新感覺。接下來的整篇講話都非常接地氣。在講話中,習總書記引用了一句中國俗語“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漢語母語人士,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句話,理解起來似乎也毫無問題。但是,就是這句看似通俗易懂的話,要翻譯成英語卻并不簡單。從英語的語言邏輯角度來看,這句話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因而就產生了眾多不同版本的譯文,下面筆者列舉出自己收集的九種譯文。
a. 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 (現場口譯員的版本)
b.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hard to be turned into iron. (BBC版本)
c. To forge iron, the hammer must be strong. (網絡版)
d. 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 (Daily Telegraph版本)
e. 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 (CNN和New York Times版本)
f. The ironsmith must himself be strong for ironwork. (網絡版)
g. To be a blacksmith, you need to be tough yourself. (網絡版)
h. A good blacksmith needs to toughen himself up. (網絡版)
i.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e must first of 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 (新華社版本)
我們看到,同一句中文卻因其含義模棱兩可而得出了意思不同的英文譯文,而且以上的每句英文譯文含義都非常明確。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這句俗語產生如此多的歧義,進而導致英文譯文版本如此之多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主語的問題。下面筆者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主語是否被省略
實際上,“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話的主語是模糊的。這個句子的關鍵問題是,“打鐵”前面的主語是否被省略了?答案無外乎就兩種:①主語沒有省略;②主語被省略。
首先我們假設這個句子的主語沒有被省略,此時,“打鐵”應該理解成一個被動結構,即“鐵被打”。文章開頭的譯文a、b就是這么理解的,我們再來細看一下這兩個譯文。
a. 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 (現場口譯員的版本)
b.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hard to be turned into iron. (BBC版本)
我們看到,BBC的譯文基本照搬了中方譯員的譯文,只是在文字順序上做了調整。這兩句譯回中文就是“打鐵還需要鐵本身硬”,但是這兩個譯文至少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語言邏輯本身有問題。“鐵”(iron)本身就是一種金屬(metal),所以說要把“金屬”變成“鐵”在邏輯上有點說不通。常識告訴我們,“鐵礦石”變成“鐵”才符合邏輯。
第二,這類翻譯不符合這句話想要表達的含義。這句俗語應該不是強調“鐵”本身要硬,而是應該強調別的東西要硬。
那么到底是強調什么東西硬呢?這就涉及確定俗語的主語問題。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鐵”不是這句話的主語,那我們可以推斷出這句話必定是省去了主語。那到底省略的是什么主語呢?下面筆者來繼續分析。
省略的主語到底是什么
如果說這句俗語的主語被省略了,那么“打鐵”應該理解成是一個主動結構。如果這樣理解,那是“誰”打鐵呢?“打鐵”需要四個要素來共同完成:①被打的鐵(iron);②鐵錘(hammer);③鐵砧(anvil);④鐵匠(blacksmith)。這四個要素可歸為三方面:對象、工具和人。簡言之,是由人“鐵匠”(blacksmith)拿著工具“鐵錘”(hammer)和“鐵砧”(anvil)在被打的對象“鐵”(iron)上才能完成“打鐵”這項活動。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分析了要素①過硬(即“被打的鐵”不作主語)的情況,現在剩下的無非就是打鐵的工具“鐵錘和鐵砧”要過硬,或者是打鐵的人“鐵匠”要過硬這兩種情況。下面我們分別來分析一下。
主語被省略——主語是鐵錘
回頭看本文開頭的譯文,顯然譯文c“To forge iron, the hammer must be strong”的主語為“鐵錘”,認為是“鐵錘”要過硬,這句英文回譯成中文為“為了打鐵,鐵錘得硬”。
主語被省略——主語是鐵匠
上面的譯文d、e、f、g、h都是以“人”作主語,但譯文d與其他四個譯文存在差別。譯文d“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回譯成中文就是“為了打鐵,你需要一把過硬的鐵錘”,這句話以you為主語,但是強調的是“鐵錘”要硬,也就是說,譯文d與譯文c雖然主語不同,但兩者都是強調工具要過硬。
譯文e、f、g、h的主語都是“人”,強調的是打鐵的人要過硬,大家可以再體會一下。
e. 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 (CNN和New York Times版本)
f. The ironsmith must himself be strong for ironwork. (網絡版)
g. To be a blacksmith, you need to be tough yourself. (網絡版)
h. A good blacksmith needs to toughen himself up. (網絡版)
綜合以上譯文,我們看到,譯者在翻譯時由于對句子主語的不同處理,而導致產生了不同的譯文。那么,根據中文句子,到底是誰要硬呢?就這個問題,筆者曾經和一位資深的出版人討論過。他認為,三種可能都可以接受,即鐵也要硬、鐵錘也要硬、人也要硬,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他這么說也有道理,這充分體現了漢語語言的博大精深,真可謂意隨境轉。
也許是為了避免混淆,新華社事后播發的官方英文版本干脆不再提“打鐵”的事,把整句話譯成了如下譯文。
i.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e must first of 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
譯文i采用了固定搭配conduct oneself,基本意思是指某人特定的行事方式,加上honorably修飾,意思是“行為要端正,要讓人尊敬”。因此,譯文i譯回中文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必須要做好自己,行為要能讓人敬佩”。這樣翻譯雖然能夠達意,但卻失去了中文原文的生動性。
因此,筆者建議譯者在翻譯這句話時還是要把“打鐵”這個比喻譯出來。筆者個人的理解是,在打鐵這項活動中,關鍵因素是工具要過硬。也就是說,這里的“自身”指的是打鐵的工具“鐵錘”和“鐵砧”。只有鐵錘、鐵砧比鐵還要硬,才能打鐵。如果打鐵的工具不硬,人的力氣再大也無濟于事。我們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打鐵還需自身硬”,強調的都是做事的工具。據此,筆者傾向于上面的譯文c和d,其中譯文d“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尤其好,把打鐵活動的三要素“對象iron、鐵匠you和工具hammer”都表達出來了,并且還強調了工具的重要性,與中文原文最貼近。
英漢差異:漢語常省略主語,英語常保留主語
從以上譯文分析我們看到,主語對于英文造句十分重要。我們知道,一個常規的英語句子必然都是有主語的。與之不同的是,漢語習慣于省去主語,以下面這個句子為例。
1. 難得這么長的假期,如有時間,望到河南,從機場到登機全包。
這句話里沒有一個主語,但是聰明的中國人是能夠讀懂其中的邏輯語義關系的。若把缺失的主語添上,那就是“(您)難得這么長的假期,如(您)有時間(我希)望(您)到河南,(您)從機場到登機(我)全包”。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句子省略了六個主語。
下面我們來看看老外如何看待漢語省去主語的現象。記得2011年底,央視《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上,有一對男女二人組選手,男的來自加拿大,女的來自美國。當時女選手表演秧歌,腰間系著驢道具。表演結束后,主持人畢福劍問女選手:“累嗎?”這時旁邊的翻譯員(一位美國人)很認真地問畢福劍:“你是指人累還是驢累?”作為中國人,我們很快能從當時的語境中了解到主持人是問女選手累不累。但是,這位美國翻譯員卻搞不清楚是說誰累,當他要譯成英語時,他必定得先弄清楚“累”的主語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人累,可譯成:“Are you tired?”如果是驢累,則可譯成:“Is the donkey tired?”由此可見,老外很不習慣漢語這種省略主語的現象。就連上面那么明顯的語境,他都無法肯定主語是什么。下面這個故事也說明了這一點。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在美國的一所大學任教的時候,有一次講了一首中國古詩《尋隱者不遇》。美國的學生都很不理解,為什么這首詩的詩句總是缺少主語或者賓語。
“松下問童子”,誰“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誰“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誰“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誰“不知”誰“處”?
面對一群美國學生,余先生不知道怎么向他們解釋漢語的這種表達特點。他想了想,對這一群好奇的學生說:“既然你們要主語,那我就給你們主語。‘《我尋隱者不遇》:我松下問童子,童子言師采藥去。隱者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隱者處。’”
英語中省略主語的現象
以上筆者都是在談論漢語常常省去主語,當然,英語偶爾也有省去主語的現象,這種現象尤其存在于不規范的英語中。以下面這個六詞微小說為例。
2. Introduced myself to mother again today.
根據句中的myself,我們可以推斷出,這里被省去的主語是I,此外mother前面的my也被省去了。完整的句子是這樣的:“I introduced myself to my mother again today.”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今天我又一次向母親介紹了自己”,而真正的含義為,母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即常說的老年癡呆癥,連自己的孩子都記不得了。
再分析一例六詞微小說的省略主語的現象。
3. Finally spoke to her, left flowers.
這個句子同樣是把主語I省去了,其完整的表達是這樣的:“I finally spoke to her and left flowers.”這個句子的字面意思是“我終于和她說話了,并且給她留下了一束花”。這里的left可謂是點睛之筆,它暗示我們,作者其實是在她的墳墓前“留下了一束花”。斯人已去,陰陽兩隔。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僅有六個單詞組成的英文微小說,卻道盡了人情冷暖與世事無常。
總之,雖然漢語、英語都有省去主語的現象。但是,漢語省去主語是常態,而英語省去主語則是“變態”,非常罕見。